摘要:詩中又有“歸來見天子”一句,也有人說,“天子”是漢族皇帝的稱謂,木蘭從軍的故事應該發生在隋恭帝義寧年間的突厥犯邊之戰。由此可見,木蘭出生年代不知,民族籍貫不詳,姓氏姓名不真,所參加的戰爭也不準確,而《木蘭詩》僅是文學作品,並不能反映歷史真實。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的巾幗英雄,傳說她替父從軍,征戰沙場,屢立戰功,不慕名利、辭賞回家,忠孝節義。

她不僅勇敢機智、武藝高強而且英姿颯爽,顏值極高。可以說此人已然成爲少男的偶像,少女的楷模。可歷史上真的存在這麼一位女英雄嗎?她真的美貌與功夫並重?真實的答案可能會使你大跌眼鏡!

有關花木蘭的記載不見正史,說白了可信的正史中根本尋無其人。而她的故事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之中,我們今天所見的《木蘭詩》還是經過後人修改潤色過的,全詩300多字,成功描繪了一位替父從軍、忠孝雙全的女英雄形象。
然而《木蘭詩》中,對主人公木蘭的身世並無多少交代,生日未提,民族不知,籍貫不詳,即使姓名也準確。“木蘭”二字到底是姓木名蘭,還是名字叫木蘭,還是代指稱謂,都不明確。後人有的說木蘭本姓“赤”,也有人說“木蘭”是複姓。最早收錄《木蘭詩》的南朝僧人智匠也說“木蘭不知名”。可見木蘭很可能只是個代稱。

而木蘭姓“花”,是明代文學家徐渭在改編雜劇時強加的“花”姓,爲的是突出木蘭女性美的藝術效果。
而木蘭樣貌真的美嗎?詩中並無直接描述,但從木蘭女扮男裝,在盡是男兵的軍營中不被識破來看,木蘭應該外在樣貌極爲男性化。
詩中寫道: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在一起十二年,都看不出木蘭是女?在那滿是男兵的古代軍營中,士兵應該對女性極爲敏感,如果這些長年近身的士兵都發現不了,只能說明木蘭樣貌若男,應該是相貌粗獷、肢體粗壯,語音粗重,五大三粗纔對!

我們來對比一眼當今最爲中性化的明星,被尊爲“春哥”,即使她女扮男裝,只要正常人也一眼便能識破真身,可見木蘭若不被識破,樣貌、神態、行動、語音必然極爲男性化。
如此看來,木蘭之樣貌顏值絕對算不上美。
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句話更令人心生疑慮。即使木蘭形象若男,那十二年木蘭不上廁所,不洗澡嗎?一點破綻也不漏嗎?
這隻能說明這首詩也不靠譜,敘述並非真實,如此淺俗的一首詩,來自民間傳說,民歌傳唱,而這種來傳說、傳唱的詩,可信度有多少,想想便知。
也有人說木蘭之所以不被發現,是因爲她並非與士兵同住的戰鬥人員,而是傳令兵(負責通訊)。從“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一句可以看出來,她在馳騁,在奔走。
如此解釋太過斷章取義了,那“朔氣傳金朔柝,寒光照鐵衣”明明是軍營生活實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更是戰爭的統寫。如果木蘭只是傳令兵的話,能有“策勳十二轉”的軍功嗎?能得到“歸來見天子”的殊榮嗎?能獲得“賞賜百千強”的封賞嗎?
由詩中可見,木蘭屢立戰功,其身份並不是普通士卒,而是將領。

有人又說了,既然是將領,那木蘭便可以住單獨的營帳,洗澡上廁所應該有特權,享受“單間”待遇,所以別人才發現不了她是女兒身。
但是古代戰爭,行軍打伏,絕對不是你想象的那麼安逸。幾千乃至數萬大軍,若長期駐紮是要挖坑造廁的,而要行軍暫停的話,就只能就地解決了。對於軍隊來說,遠征跋涉,就地暫歇乃是家常便飯,這時即使是個將軍,恐怕也沒有單獨造廁的時間和必要。如果偏偏要造,那豈不更令人生疑。

《木蘭詩》產生的年代並不確切,一般認爲產生於北朝後期,而詩中有“可汗大點兵”之句,“可汗”指的是北魏君主,北魏政權乃是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氏所建。而木蘭是一少女,卻能騎兵打仗,在漢族女子中極爲少見。因此她的出身很有可能是擅於騎射的遊牧民族——鮮卑族。那場戰爭便是北魏與柔然之戰。
詩中又有“歸來見天子”一句,也有人說,“天子”是漢族皇帝的稱謂,木蘭從軍的故事應該發生在隋恭帝義寧年間的突厥犯邊之戰。

由此可見,木蘭出生年代不知,民族籍貫不詳,姓氏姓名不真,所參加的戰爭也不準確,而《木蘭詩》僅是文學作品,並不能反映歷史真實。以史料證據來論證的話,木蘭在歷史上未有其人,至於說英姿颯爽、貌若嬋娟就更無從談起了。只不過她的故事過於傳奇,民間形象和文學形象比歷史真實更深入人心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