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碗上有一颗一颗的“米粒”,透光一看像珍珠一样温润,十分漂亮。你知道吗?这种漏洞的瓷碗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的玲珑瓷。

玲珑传说

古时在景德镇,有一对青年,男的叫宁龙,女的叫巧姑,他们在御窑一个做坯,一个画坯,恰似一根藤上的苦瓜,紧紧相连。

宁龙做出的瓷坯,光洁无瑕,经窑火一烧,件件都是上品;巧姑画出的坯也是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镇上有一恶霸郝老二,他垂涎于巧姑的美色,故意刁难宁龙,要他在百日内烧造出一千二百套青龙饭具进贡,否则性命难保。

天寒地冻的严冬,做成这一千二百套饭具坯器几乎没有可能。宁龙满怀愤恨却只能动手,他没日没夜地干活,饭具的瓷坯终于完成。

可郝老二有意霸占巧姑,怎肯就此罢休?

豺狼成性的他叫人把毒药放在饭里,活活毒死了宁龙。巧姑听闻噩耗,当场晕死过去。

醒来之后,看着宁龙生前做好的瓷坯,内心悲痛得像刀割一样,她一边呼唤着宁龙的名字,一边在瓷坯上画着,泪水一滴一海地落在瓷坯上。

这些由宁龙做坯,巧姑绘画的青龙饭具瓷器经过大火烧造后,件件晶莹透亮。惊奇的是,瓷器上出现了一个一个像珍珠一样透亮的圆形透明眼。

有人说,这是巧姑思念宁龙时,滴在瓷坯上的点点泪珠。因为宁龙的名字音近“玲珑”,从此,人们就把这种瓷器叫做玲珑瓷。

玲珑意外

玲珑瓷的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宋代的镂空工艺,其是从制造镂空“香熏炉”的偶然现象中得到启迪,继而演变而得。

青釉镂空双系罐

制作瓷质香薰炉,先要在顶盖上镂刻出许多排列有序的洞眼,施好釉再入窑烧成。

由于施釉过厚,釉料在高温熔融时出现了釉汁流淌而淤塞孔眼的现象,形成透明而不透气的效果,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剔透的美感。

玲珑瓷香炉

这种制瓷中偶然出现的瑕疵,给陶工们以启迪,聪慧的陶工触类旁通,启发了创新的思维,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在瓶、盘、碗上镂孔之后在孔洞中填釉,烧制出来,经过长期摸索实践制瓷工艺,创造出这种装饰风格独特的瓷种。

如此“奇思淫巧”注定是要被皇家看上的。特别是甜白瓷出现以后,甜白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具有的高粘度,可以很好地与胎体结合,可以把玲珑眼填满而不易有棕眼。

由于玲珑眼孔需用手工雕镂,再用毛笔蘸釉逐个填满,工序十分复杂,既费时又费力,能烧制成功的极为稀少,所以大多为皇室垄断,作为专用的陈设瓷。

乾隆爷爱物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景德镇烧制的玲珑瓷跟随郑和下西洋,流传到许多欧洲国家。

高鼻梁、蓝眼睛的西洋人见了,十分惊叹中国的制瓷工艺,反复猜想配制奥秘,甚至把珍珠、玛瑙和玉石碾碎掺于瓷泥中,幻想着也能烧造出这剔透晶莹的瓷器,然而,并未如愿。

明末清初,玲珑瓷从明代中期单一的玲珑装饰发展成为青花玲珑。素雅的玲珑与青翠的青花纹样相配构成丰富的图案层次,打破了以往单一拘谨的构图形式。

乾隆皇帝对它尤为钟爱,甚至赋诗题咏赞叹:“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画凤巧安排,玲珑剔透千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