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沈右榮

大股東財務危機爆發,“全球預塗膜之王”康得新(002450.SZ)股價接連下跌。昨日,康得新開盤一字跌停,這是該公司11月6日復牌以來第三個跌停。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康得新有7個月停牌,其餘的51個交易日中,股價累計跌幅達到44.14%。

股價大幅下跌與公司控股股東康得投資集團財務危機爆發、股權高比例質押密切相關。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康得投資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約爲85%。截至本月初,其持有康得新8.5億股,累計質押7.9億股,股權質押比爲92.63%。隨着股價接連跌停,其質押的股權已經觸及平倉線。

不過,作爲一家優質上市公司,從財務數據看,雖然近年來業績增速下滑,但康得新的盈利能力依然較強。

爲了應對危機,康得新連出三招。修改公司章程防止“野蠻人”趁虛而入,耗資5億元至15億元回購股份。此外,張家港城投和東吳證券聯手向康得投資集團“輸血”27億元。

昨日下午,針對公司紓困進展等問題,長江商報記者多次致電康得新,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陷業績增長股價下跌怪圈

被市場視作優質公司的康得新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令人十分擔憂。

昨日,康得新開盤跌停,股價收報12.4元,創下公司2010年上市以來的新低,也是公司股價首次跌破發行價。

11月6日,公司復牌,開盤半小時內暴跌,期間雖有所掙扎,最終依然牢牢封死跌停板,封單超過315萬手即3.15億股。當日成交15.22億元。

次日,公司股價延續下跌之勢。隨後,公司停牌籌劃重大事項,至昨日復牌,依舊收穫跌停。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去年7月份以來,康得新已經三次上演暴跌行情。去年7月25日,股價在開盤半小時大幅下跌,隨後全天低位震盪,直至收盤仍躺在跌停板上。

今年1月16日,該股上午橫盤整理,午後深幅下探,尾盤突然逼近跌停板,最終收跌6.79%。而第二次暴跌發生在今年6月1日。同樣,開盤半小時內直逼跌停,全天低位徘徊後,尾盤封死跌停。

一年多時間內三次閃跌,這在A股市場上並不多見。僅今年以來,受重組停牌等因素影響,康得新正常交易日僅有51個,其中就有兩次跌停。年初以來,股價累計跌幅達44.14%,市值從785.57億元縮水至439.07億元,51個交易日蒸發了346.50億元。

奇怪的是,與很多股價閃跌的公司業績慘淡不同,康得新的經營業績較爲理想。

三季報顯示,今年前9個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爲108.35億元、22.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65%、17.14%。

不僅如此,上市8年,公司營業收入從3.64億元飆升至117.89億元,增長了31.39倍,淨利潤從0.46億元增長至24.74億元,增長了52.78倍。

由此可見,康得新陷入了業績高增長、股價不招待見的怪圈。

紓困大股東化解質押風險

康得新陷入怪圈與公司控股股東康得投資集團遭遇財務危機相關。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康得投資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85%。不僅如此,截至本月初,康得投資集團持有康得新8.5億股,已經質押了7.9億股,質押佔比爲92.63%。從股權質押明細看,2017年12月15日共發生了兩筆合計2.76億股質押,2016年11月9日發生了一筆2.94億股的股權質押。初步估算,8.5億股的股權質押,康得投資集團大約融資約60億元。

那麼,康得投資集團高比例質押股權的融資投向何處?

公開的信息顯示,康得投資集團主要是對外投資,此前,爲了發展碳纖維產業,在中安信廠房等固定資產未建成的情況下,幾乎全部質押了所持的康得新股權進行融資。

有分析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康得投資集團投資碳纖維產業的初衷是好的,因爲碳纖維前景廣闊,但是,康得投資集團卻採取了加槓桿方式融資,有些激進。在去槓桿背景下,A股市場大幅調整,其面臨的風險不言而喻。

目前來看,中安信碳纖維一期已經建成投產。康得新實控人、董事長鍾玉也曾公開表示,國開行已對中安信發放數十億低息貸款,康得碳纖維投資的失敗風險已大幅降低。

只是,隨着康得新股價下跌,加槓桿的風險不期而至,大股東所質押股權面臨着平倉風險。

所幸的是,鍾玉的危機正在迎來轉機。

根據公司公告,江蘇張家港城投、東吳證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者計劃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出資27億元通過承接債權的方式或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方式,幫助康得投資集團化解困境。迄今爲止,康得新成爲A股首家獲得券商直接輸血的上市公司。

有了“外圍”馳援,康得新自身也打出了兩套組合拳。11月14日,公司宣告,出資5億元至15億元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方式回購公司股份,回購價爲不超過20元/股。同時,爲了防止外部資本趁虛而入,康得新修改了公司章程,特意對反惡意收購相關條款進行了修訂,對大股東的保護意圖明顯。

高應收低應付靠舉債運營

除了大股東面臨風險外,康得新股價大幅下跌或與公司自身的經營存在關聯。

公開資料顯示,康得新成立於2001年,初期主要從事預塗膜的生產與銷售,10年之後成爲全球預塗膜之王。2010年,康得新登陸A股,上市之後逐漸開拓光學膜領域,到2014年形成了以先進高分子材料爲核心,由新材料、智能顯示、碳纖維三大板塊構成的產業格局。目前,光學膜貢獻超過80%的銷售收入。

此外,公司還是中國參與全球高分子材料競爭的“一哥”,被稱爲中國的3M,奔馳、寶馬、蘋果、茅臺等知名企業均是其客戶,它的裸眼3D、柔性觸控、碳纖維等黑科技也走在行業前列。

基於此,上市以來,公司經營業績穩步增長,今年前9個月的淨利潤已達22億元。

然而,細看公司的經營模式發現,公司的市場話語權似乎有點弱。

今年三季報顯示,公司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合計爲72.59億元,預付賬款3.34億元,而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合計爲35.10億元,預收賬款0.57億元。

對比數據發現,作爲一家行業龍頭公司,居然在產業鏈上下游並不享有話語權。上游,向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接近50%,基本上沒有享受什麼賬期,下游公司卻對客戶給予了90天至180天的賬期。

高應收低應付的運營模式,使得公司要拿出大量現金維持運營,這也就可以解釋公司貨幣資金十分充足的原因。今年9月底,其貨幣資金爲150.14億元,佔公司流動資產的59.31%。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公司充裕的資金主要來自於舉債。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61.81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3億元、長期借款4.78億元、應付債券40.47億元,有息負債合計爲110.06億元。

一年盈利超20億元的行業龍頭出人意料地靠舉債運營,令人不解。而高達百億元債務,僅在今年前9個月就產生了逾3億元的財務費用,對公司利潤吞噬明顯。

由此可見,康得新還需要努力提升市場話語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