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呂梁日報

  張乃勤:“煙熏火燎”中的致富逆襲

  看着熏製好的亮晶晶的烏棗,張乃勤一臉喜悅。

  “今年迎來紅棗大豐收,僅我們村就收穫了150萬公斤紅棗。儘管家家戶戶幾乎都遭遇了‘賣棗難’,但通過加工轉化,拓寬銷售渠道,總體來說收入還是不錯的。”11月6日,正在黃河灘邊燻棗灘點打包分裝成品準備外銷的棗農,興縣高家村鎮張家灣村張乃勤高興地對記者說。

  霜降節氣後的黃河岸邊,棗區秋收時喧鬧的場景漸行漸遠,棗農們的燻棗攤點,大多也偃旗息鼓,進入存貯、上市銷售的“後紅棗時代”。

  中等身材,性格開朗,雙手粗糙,一臉憨厚,今年56歲的張乃勤也不例外,正在僱人把熏製好的烏棗分類裝箱,外地客商的電話此起彼伏應接不暇。

  張乃勤家祖祖輩輩住在地處黃河東岸的張家灣村,全村1200餘口人,耕地2850畝,紅棗樹1850畝,年產量200萬公斤左右,是興縣響噹噹的優質紅棗主產區。“紅棗樹是我們的‘搖錢樹’,理所當然紅棗就是我們脫貧的‘致富果’。”張乃勤自豪地說。

  張乃勤是一個十分勤勞的人,在村裏有着“紅棗專業戶”的美譽,平時依靠泥瓦匠的手藝,在周邊及縣城務工掙錢,忙時則在村裏營務十幾畝棗樹,每逢收穫的季節,都要加工熏製一兩萬斤左右的烏棗搞創收。

  張乃勤說,過去雖說棗鄉沒窮人,但他家由於弟兄姊妹多,到他成家時,家裏已經窮的叮噹響,只能勉強度日。

  沿黃的張家灣村日照時間長,出產的紅棗當地人稱作“紅棗王”,個頭大,甜度好,營養高,有着悠久的歷史,享譽國內外。

  當地村民聚集在一起加工棗。

  怎麼辦?“靠山喫山,靠水喫水”,張乃勤思來想去,還得從紅棗上打主意。

  彼時,爲了解決紅棗防裂果、延長存貯期和拓寬銷售渠道,當地的棗農在利用傳統的晾曬技術的同時,開始引進一種新工藝,製作出一種新的紅棗產品——燻棗,並且闖出一片紅火的市場。

  遲幹不如早幹,蠻幹不如巧幹。頭腦靈活的張乃勤,七拼八湊起三四千元,從90年代起,加入燻棗大軍,不論豐年歉年,每年都要投資三到五萬元,進行紅棗加工,直到現在。“儘管價格起起落落,但算總賬,還是掙了不少錢。”張乃勤說。

  張乃勤現在是村裏“數得着的”富起來的棗農,依靠誠信經營,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因紅棗脫貧致富,因紅棗“榜上有名”,每年僅紅棗一項即可收入七八萬元。日子過得十分滋潤。可謂:祖傳一口田,有錢又有房。

  亮晶晶的烏棗。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張乃勤說,近年來,本來紅棗產量翻番迎來大豐收是一件好事,但是由於自然災害,以及種植面積“野蠻生長”、產量大增、品質參差不齊等因素影響,價格卻“迭迭不休”,導致銷路連年萎縮,成爲“幸福的煩惱”。

  他說,目前,久負盛名的“紅棗之鄉”張家灣村,也和沿黃的紅棗產區一樣,因市場變化遭遇了極爲尷尬的“棗賤傷農”“賣棗難”問題,但見過大風大浪的他還是希望棗農要面對現實,提振信心,化“危”爲“機”,逆勢而上,在深加工上作文章,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越是困難重重,越是經營受限,品牌意識越不能丟,發展決心越不能倒。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棗週期吧。”張乃勤說。

  記者 郭炳中

  呂梁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