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智庫

  

  中科院等離子體所11月12日發佈消息,我國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

  此前已經實現了5000萬度穩定燃燒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李建剛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演講者 | 李建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SELF格致論道講壇”(ID:SELFtalks),原文首發於2018年11月12日 ,原標題爲《中國“人造太陽”實現1億度運行,這是可能永久解決能源問題的黑科技》

  

  1

  人造太陽 受控的核聚變裝置

  

  大家都知道太陽,但什麼是人造太陽?看過鋼鐵俠的人都知道,鋼鐵俠裏面有一個人造太陽叫託卡馬克,像一個磁線圈一樣。如果把氣體加熱到上億度,它就會發生聚變,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出巨大的能量。

  如果是現實版的託卡馬克的話,中國有兩個人造太陽,一個在合肥,另一個在成都,分別叫合肥超環和中國的環流器1號。

  太陽爲人類產生了很多光和熱,萬物生長靠太陽。我們想要實現聚變,一個不可控因素就是氫彈。氫彈不能輕易地爆炸,要用原子彈去把它點一下,點到上億度以後纔有可能發生爆炸。

  2

  爲什麼要人造一個太陽?

  

  那麼怎樣能夠實現人造太陽?要把上億度的溫度裝到任何容器上都會頃刻之間煙消雲滅。

  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一團火球——上億度的等離子體,用磁的方法把它懸浮起來,跟周邊的任何容器材料不接觸,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它加熱、控制,進而造出太陽。

  用的燃料是什麼?是海水裏面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海水裏面的氘有多少呢?它可以讓一千個電站使用上百億年,也就是說該資源是無限的。

  而且它沒有高放的廢料,而我們現在用的裂變電站都是化石燃料,一旦發生事故,就會有長達上百萬年的放射性廢料。

  聚變的產物是什麼?就是能源中子和氦氣。氦氣是非常清潔的,它導致事故的概率非常小,只有同時碰到地震和海嘯纔有可能發生,或許上萬年纔會出現一次。但聚變電站不怕,因爲它聚變的產物就是氦氣,只要一停機就沒有了。

  總結一下,作爲資源來講,它是無限的同時又是清潔的,所以長期以來被科學家認爲是未來人類終極能源之一,可以大規模生產。

  

  3

  這個太陽怎麼造?

  

  一個一百萬千瓦的電站,上海只需要兩個。一個一百萬千萬電站每年需要多少東西呢?如果換成煤電站的話,需要50萬噸煤;如果是核電站的話就需要30噸。

  而聚變電站只需要一百公斤的重水和鋰;

  人類在這個方向一共做了50年,進展還是挺大的。我們知道,計算機每1.8年CPU的速度翻一倍,而聚變的發展速度基本上能做到跟它一樣快,甚至比它快兩個月,差不多16~17個月左右的時間,它的綜合參數也能夠翻一倍。

  我國很多年前就開始做聚變了。託卡馬克不是中國人的發明,是蘇聯人的發明,他們概在1989年的時候有意把一套馬克裝置送給中國。當時我們所長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爲當時我們啥都不會。於是就用400萬人民幣的羽絨、瓷器、中國傢俱換來了一個1800萬盧布的裝置。

  當時這個裝置還是比較好的。爲什麼?因爲在那時候,一個盧布相當於3.6美元,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把它全部拆掉,又花了兩年的時間把它裝起來,在這上面做了大量的實驗,應該說還不錯。其他國家在這個裝置上面都只能做幾秒鐘高溫,而我們最多能做到60秒鐘一千萬度,因此成爲了全國的十大新聞。

  但是這還不行,還不能夠做到所有線圈的電阻都等於0,而有電阻就會產生能耗。這時候我們就要做超導。

  什麼叫超導呢?就是要把上億度磁籠子的一團火球懸浮在-269℃的圈子裏面。想想看,等於說有兩個極端,一個溫度在108K以上——一億度以上,另一個溫度是非常冷的,4K,也就是零下269℃。這個是非常難的。

  其次,一旦發生聚變的時候——比如氫彈爆炸,只要它發生爆炸的時候就會有強烈的衝擊波,它跟周邊材料(就是懸浮起來的也不行)發生強相互作用,所以控制要非常精確,精確到零點幾個毫米和零點幾個毫秒以下,否則只要一偏心,它就碰到什麼燒什麼。

  這件事真是難,難於上青天。爲什麼?因爲美國人在60年代已經上了天、登了月,但是他們到現在也沒有做出一個能夠真正發電的人造太陽。

  中國的東方超環

  4

  中國聚變之路

  

  大約在1985年,儘管是冷戰的時候,里根和戈爾巴喬夫也談了一件象徵着人類美好前景的事情——在地球上建一個人造太陽。這個人造太陽是50萬千瓦,跟現在的發電站差不多。

  談判確定一共有七方參加,歐盟佔最大一塊45%,其他的六方——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印度各佔9%,共出資100億歐元,要在法國Cadarache(卡達拉舍)建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造太陽,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它要運行20年,即需要能夠在大規模的、幾十萬千瓦的基礎上運行很長時間。這就是要驗證聚變的工程可行性。到底規模有沒有這麼大,這麼大的規模以後行不行?這裏牽扯到特別多的技術。這是中國參加的一個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價錢是100億歐元,其中中國佔9%,也是9億歐元,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首先它要形成的磁籠一共有18段,像橘子瓣一樣。這是什麼概念?波音747重量370噸,這一個線圈在360噸左右;價錢也是差不多的,波音747是2.6億美元,這大概是2.8億歐元。

  我們國家在參加ITER之前是生產短樣的。繞這麼一個線圈,裏面要將近十萬米導線,重150噸。我們國家在參加這個國際合作之前,四十年之間只產生了36公斤短樣。

  ITER使得國內的企業發展得非常好,已經形成了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規模和產量也是最大的。西安的有色金屬研究院、西部超導公司現在一年可以生產150噸;除此之外,國內的核磁共振、GE的所有線幾乎超過一半都是ITER的材料在供應;還有我國航母的殲15的起落架,飛機落地的一剎那衝擊力非常大,所以對材料的要求非常之高,用ITER上面的材料終於解決了航母的起落架的問題。通過國際合作,中間產生的過程和技術都能夠非常好地用在國民經濟上。

  國際可控核聚變裝置的非圓形垂直截面

  5

  未來中國的聚變到底怎麼做?

  60年內實現商用

  

  我們希望十年以後能建造中國自己的工程堆,有了這個東西以後,在50年到60年之間就能商用化。

  這是我們設計的中國工程聚變堆,裏面有一個主機裝置。這個設計象徵着大鵬展翅騰飛,象徵着人類追求聚變的夢想,象徵中華民族騰飛的夢想。

  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真正的人造太陽會冉冉升起,對中國來講,聚變的需求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急迫。

  未來,可控核聚變終將成爲現實,到那時,我們將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我們將再也不必擔心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再也不用擔心溫室氣體導致大氣變暖問題,也不用擔心目前核電的放射性問題。同時,聚變能將給人類太空探索提供強大的驅動引擎,讓星際遨遊再也不受動力的困擾。

  從火把到蒸汽機,再到電氣,人類歷史上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導致了人類文明的革命。未來,誰能率先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誰就將引領人類文明的革命。

  50年前,人類就有個夢想——希望實現人造太陽。上大學的時候,我也有這個夢想。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做出人造太陽,讓沒有被文明照亮的地方被聚變能點亮。

  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希望第一個聚變電站是最好的,而且必須要建在中國。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請文章尾部點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