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這座江南小城,有着許許多多的歷史和傳奇,也有着許許多多真實的人和故事,而最真實莫過於如今尚健在而且享譽全國的上將--劉精鬆,近日,石首在線小編有心來到將軍的舊居,探訪劉將軍生活過的家,高基廟鎮橋堰堤村11組50號這個石首鄉村普通而又獨特的院落。

將軍的家

視頻加載中...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塊高大的鐵門,四周都用鐵棒圍着,兩旁的果樹隨着微風搖擺,灰白的牆壁,色調柔和的瓦片,嶄新的房子,這就是我向往的農家小院嗎?不由得從心底升起一股懷舊的感覺。走進小屋,看到很久以前農村的一些老物件,現在這些東西也漸漸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漸漸離我們遠去,遠到我們快要忘記了它叫什麼名字。

家門前的小路

簡樸的院子

80後的我們對石磨一定記憶猶新,在我們農村的老家要有石磨,用以粉碎糧食,玉米、小麥、大豆等粗糧,小時候,我幫媽媽用小手磨黃豆的情景歷歷在目,先舀半勺黃豆倒進石磨上面的一個小洞,媽媽用手磨杆拉着小石磨轉動,豆漿從石磨裏淌出,流進磨下的大木盆裏。石磨轉幾圈停下來,我便用勺子將泡好的黃豆小半勺加水灌進去,這樣週而復始,直到磨完。現在我們的孩子都不認識它,我們也很少見到。

將軍的家

還有小編最愛的木牀,這種牀做工精細,上面雕刻着各種工藝,雖然經過歲月的洗禮,紋路依然清晰可見,一張木牀承載着悠悠歲月的美好過去,印記了那個貧窮年代的酸甜苦辣,可是現在農村幾乎看不到這種牀,不得不感到特別的惋惜。雖然現在牀舒適度,鬆軟度增加,可是總感覺少了那麼點韻味。牀,它在我們過去的歲月裏,曾留下不可失去的印象,隨着時代的變化,環境的改變,而牀也隨着變化。

秋收時節的是風車最忙碌的時節,搖動風葉,就可以去除稻穀裏裏的穀殼和雜物,小時候總覺得好玩,但大人會說灰塵太多讓我們走遠些,如今,在農村也很少有了。還有陪伴我們學習的寫字檯和昏暗煤油燈,煤油裏浸着燈捻子,燈捻子通過“壺嘴子”出來,點着後發光,亮度取決於燈捻子的粗細和長短,就是這點略比螢火蟲亮的光明,成就過多少讀書人?又有多少母親曾在燈下走線飛針。生活雖然清苦,但有很多快樂的回憶。

在線君和將軍的親弟弟來個合影

那古香古色的老櫃子,完好不缺的木桶,裝魚的魚簍等等,記憶中,回想的是感動,回眸的是情深,回溫的是歲月走過的聲音。我喜歡一切有煙火氣息的事物,一件件泛着古色古香的器具,每一件物品都寄託着對幸福生活的希望,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滄海桑田,星月斗轉,時光荏苒,歲月不在。我們一邊前行一邊回握過往,是對生命的珍惜,對人生的善待,對時光的認真,是對風雨歷程的禪心。

將軍家中的一些老物件

簡樸的院落,如果不是熟悉的村民相告,誰也不會想到這裏就是如今還健在的將軍之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