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馆试运行三年,昨日全面开馆送“大礼”

辽博喊您来赴“洛神”之约

新辽宁省博物馆试开馆三年来,按照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两大主题系列,举办了40余个特展,在藏品征集、藏品保护、社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昨日,随着“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正式对外试运行,辽博新馆终于正式全面开馆。去年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将辽博馆藏《洛神赋图》搬上荧屏,而随着昨日新馆正式开馆,《洛神赋图》《簪花仕女图》等珍贵文物将在辽博展出三个月,沈城市民将有难得的机会一睹国宝名画的真容。

稀世名作展出,机会千载难逢

此次辽博开展的“中国古代书法展”,展出的均是晋唐宋元的稀世名作,以及明清各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如央视《国家宝藏》中播出的《洛神赋图》、久负盛名亮相奥运的《簪花仕女图》、文人皇帝赵佶的名作《瑞鹤图》,以及明代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等,很多珍宝藏品与观众多年未见,如此大规模的亮相实属难得。“中国古代书法展”将展出《曹娥诔辞》《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欧阳询书仲尼梦奠帖》等名家名作,领观众感悟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

“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分为缂丝与刺绣两部分,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宋代的作品以及明代的顾绣,朱克柔的《山茶蛱蝶图册页》《牡丹图册页》,赵佶的《木槿花卉图册页》,《紫鸾鹊谱轴》等将再现中国古代丝绣艺术的高超技艺。同时,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丝绣手工技艺,辽博还特别开设了观众互动区,以多媒体形式滚动播放缂丝和刺绣的制作技术,展示简易的缂丝机和刺绣台,观众将欣赏到制作缂丝刺绣的过程。

保存国宝书画,难点在于温度恒定

此次辽博展出的国宝书画大多年代久远,辽博是如何保存这样珍贵又脆弱的书画真迹的呢?对此,辽博馆长马宝杰告诉本报记者,保存国宝书画最大的难点在于一年四季每一分每一秒,温度都得恒定,“文物保护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光自己看,也要把欣赏文物的机会留给子孙后代。这次新开的这三个特色专题馆,经过多次升级改造和近两个月的测试,已经达到了24小时恒温、恒湿的水准,温度18至20℃,湿度55%至58%。”但他也表示,对于沈阳这样的北方城市来说,低温对文物保护是最致命的,“现在是夏天,温度控制难度不大,到了冬天极端寒冷的天气,文物的保护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马馆长还表示,除了温度控制,“定期轮转、闭馆养护”也是对珍贵文物保护的一种方式,“文博行业有行规,一次展出都是三个月。我们第一期展出结束后,马上会有完整的轮转,换第二期的展品;但由于文物数量有限,第三期就只能部分轮转了。”除了展出文物,辽博未来将陆续推出导览讲解、相关主题讲座、社教活动等,力争给沈城市民带来完美的参观体验。

文物爱好者感叹,家门口赏宝是幸事

辽博正式开馆送出《洛神赋图》《簪花仕女图》这样的大礼,这让闻讯赶来的沈城市民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在沈阳一所大学担任美术教师的李先生,在《簪花仕女图》前驻足许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赞叹不已:“对唐代我们都有很多想象,一些影视作品也有艺术化的处理,但通过这样精妙的画作,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唐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理解时代的神韵。”他说,像《簪花仕女图》这样历史久远的大师真迹,真心不是大家平时想看就能看得到的,“博物馆馆藏的国宝级文物,尤其是书画作品,每一次铺陈开来,都可能伤害到作品本身,影响传世时间。这次辽博真是给力,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宝,机会真的太难得了,可以说是一生的幸事。”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关力制摄影记者常晟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