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特雷莎·梅14日說,英國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內容已經得到英國內閣成員支持,這是“脫歐”進程中的關鍵一步。

11月14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發表講話。  新華社發(史蒂芬·程攝)

特雷莎·梅是在長達5個小時的內閣會議結束後發表上述講話的。她說,雖然“脫歐”進程中還會有困難與挑戰,但她堅信內閣的這一決定“最符合英國整體利益”。

特雷莎·梅表示,內閣在“激烈討論”後認爲,這份協議是英國能與歐盟達成的最好協議。

英國前途未卜

路透社14日報道稱,脫歐將使英國這個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前途未卜。很多人擔心,在西方世界正在應對不按常理出牌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之際,英國脫歐將分裂西方世界。

11月14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發表講話。新華社發

脫歐支持者承認,脫歐可能會給英國經濟帶來一些短期痛苦。尤其是,該協議在英國脫歐後將僅給予倫敦龐大的金融中心進入歐盟市場的基本准入權。

這種安排將給予英國企業與美國和日本的主要公司同樣等級的歐盟市場準入,同時在未來數年內還得受制於許多歐盟金融規則。

但支持人士表示,從長遠看,如果退出歐盟,英國會走向繁榮。他們認爲,歐盟是德國主導的歐洲一體化試驗的失敗品。

脫歐之路仍舊艱難

有人把英國“脫歐”比作英國與歐盟的“離婚”,這場“離婚訴訟”已持續一年多,就算如今雙方達成了協議,也不是故事的終結,而是新一輪拉鋸戰的開端。

英國方面,主導談判的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起碼要連闖三關:一是內閣關,二是黨內關,三是議會關。

雖然特雷莎·梅內閣的部長們並非百分之百支持這一“脫歐”協議的內容,但好在眼下這第一關已經過了。但第二關——黨內關,特雷莎·梅所在的保守黨並非“鐵板一塊”,不少黨內要員,要麼對這一協議不買賬,要麼是“留歐派”人士,呼籲舉行第二次公投。

派系林立的英國議會是最難闖的一關。反對“脫歐”派、強硬“脫歐”派、堅決維護北愛爾蘭利益的黨派各執一詞。反對黨工黨稱該協議“對英國不利”,前外交大臣、保守黨下院議員鮑里斯·約翰遜第一時間出來反對,稱協議讓英國淪爲歐盟“附屬國”。

新協議在英國不好過關,歐盟這邊也不輕鬆。

歐盟負責英國脫歐事務談判的首席代表米歇爾·巴尼耶提醒稱,確保英國平順脫離歐盟的路還很長,而且可能很艱難。

半個多世紀的合合分分

由於歷史及地緣因素,自歐盟成立以來,英國就一直與其保持着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上世紀50年代,當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開啓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時,英國曾一度與歐洲其他六國另立爐竈,對抗歐洲一體化。

上世紀6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放緩,開始尋求加入歐共體,曾先後三次提出申請。

1973年1月正式加入歐共體後,英國對其的態度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年半後,也就是1975年6月,英國就“是否繼續留歐”舉行公投——雖然有67.2%的英國民衆選擇“留歐”,但英國疑歐思潮影響依舊存在。

接下來這幾十年間,雖然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英國曆屆政府對歐洲一體化進程一直未能全身心投入,既想搭上歐洲融合發展的列車,以免被排斥在圈外,又擔心因融合過密過深而失去自己的獨立性。

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促使英國疑歐力量再度上升。

2013年1月,時任英國首相的卡梅倫就英國與歐盟關係前景發表講話,表示將與歐盟就英歐之間的關係舉行重新談判,並由全體英國公民投票決定英國在歐盟的去留。

隨後,在英國重要的“脫歐”推手——英國獨立黨的推動下,英國內部的“脫歐”力量劇增。

雖然2016年2月,英國與歐盟各成員國就歐盟改革達成協議,協議同意英國在歐盟中享有“特殊地位”——但在當年6月23日舉行全民公投中,仍有52%的英國人投票支持英國脫離歐盟。這一結果也導致卡梅倫宣佈辭職。

2016年6月26日,在英國倫敦,一部分抗議者手舉標語牌抗議“脫歐”公投結果。新華社記者韓巖攝

2017年3月29日,繼任首相的特雷莎·梅宣佈啓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與歐盟展開“脫歐”談判。而“脫歐”程序一啓動,必須在兩年內完成——也就是說,這場史無前例的“離婚”談判要在明年3月29日前談完,英國和歐盟屆時應正式“分手”。

來源:新華社、參考消息、央視新聞

總監製:劉明       執行總監製:卞卓丹

監   制:樂豔娜    責任編輯:明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