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自然景觀中

人們總是偏愛山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一座聳立於地表之上的高山

足以讓芸芸衆生仰望膜拜

而當一個地方的高山數量達到成千上萬

又將會是怎樣一番場景呢?

中國的西南部

便有這樣一處土地

它是山的世界、山的王國、山的N次方

一個“跟山過不去”的地方

就連名字也透露着“霸氣”

橫斷山

(橫斷山脈位置,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橫斷山脈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

其中98%爲山地

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3500-5000米的高山

更是佔到總面積的73%

貢嘎、梅里、四姑娘山、玉龍雪山

雀兒山、格聶、央邁勇、雪寶頂

一衆名山,密集相擁

(橫斷山脈範圍及主要山峯分佈,範圍依據李炳元《橫斷山脈範圍探討》,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羣山之間

還有無數炙手可熱的人間勝地

九寨溝、黃龍、瀘沽湖、若爾蓋

香格里拉、稻城亞丁、大理、麗江

一個賽一個聲名遠播

(橫斷山區主要景觀,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三條縱穿其中的公路

318國道、317國道、214國道

也因此一躍成爲中國最知名的景觀大道

它們在橫斷山脈的任意一處途經點

都有可能讓東部一個5A景區自愧不如

(橫斷山區景觀大道,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橫斷山脈

爲何會聚集如此衆多的美景?

橫斷七脈

6500萬年前

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猛烈碰撞

青藏高原劇烈抬升

並向東西兩端釋放壓力

在東端

它遭到揚子板塊的頑強抵抗

短兵相接之處

大地互相擠壓、緊縮

形成大規模的褶皺與斷裂

(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示意圖,原視頻製作@ Christopher Scotese,星球研究所有修訂 )

在700千米寬的範圍內

這些褶皺共有七列

包括伯舒拉嶺-高黎貢山、他念他翁山-怒山

芒康山-雲嶺、沙魯裏山

大雪山、邛崍山、岷山

統稱橫斷七脈

七脈主脊線平均間距只有約100千米

山連山、山接山

摩肩接踵、緊湊之極

(橫斷七脈,有人據此提出橫斷山脈應稱爲橫斷山系,是衆多山脈的集合;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以居於七脈中央的沙魯裏山脈爲例

它是橫斷七脈中最爲寬大者

從空中放眼望去,幾乎全是山

有如一支密不透風的雪山大軍

著名的雀兒山、格聶山、海子山

以及玉龍雪山、哈巴雪山皆位列其中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沙魯裏山脈中段羣山,攝影師@姜曦)

沙魯裏山脈以東的大雪山脈

許多山峯海拔都超過6000米

是橫斷七脈中海拔最高的一脈

最高峯貢嘎山海拔7556米

同時也是整個橫斷山脈的王者

(大雪山脈羣峯,最高者爲貢嘎,攝影師@李珩)

隨着海拔上升

高山上發育出巨大的冰川

在冰川不斷退化的今天

橫斷山脈地區的冰川數量仍多達1961條

總面積超過1300平方千米

相當於200多個西湖

包括著名的海螺溝冰川

(上述冰川數據源自第二次冰川編目;下圖爲貢嘎山海螺溝冰川,對比左下方的纜車設施,可以看出冰川的巨大規模,攝影師@姜曦)

明永冰川

(位於卡瓦格博;從山下的公路上觀看,明永冰川傾瀉而下,冰舌末端直抵森林,攝影師@高承)

雀兒山的冰川則十分張揚

它面積超過80平方千米

行走其上有如極地穿越

(雀兒山冰川,注意左下方的登山隊伍,攝影師@張佰強)

一道冰河切穿冰面

水流湍急、冰冷刺骨

令人難以跨越

(雀兒山的冰川,攝影師@高承)

如此衆多的冰川

持續剝蝕山體

(冰川侵蝕作用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再加上重力、風化等作用

羣峯被塑造得愈發尖削崢嶸、引人矚目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貢嘎羣峯,最高者爲貢嘎,拍攝於雅哈埡口,攝影師@張強)

許多今天聲名赫赫的山峯就此成形

包括貢嘎

(貢嘎西南坡,攝影師@南卡)

四姑娘山

(從成都遠觀四姑娘山幺妹峯,攝影師@嘉楠)

梅里雪山

(人們常稱的梅里雪山,實際應爲太子雪山,最高峯爲卡瓦格博;攝影師@王源宗)

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攝影師@羅銘)

央邁勇

(亞丁三神山之一,攝影師@姜曦)

夏諾多吉

(亞丁三神山之一,攝影師@姜曦)

就連那些不太知名的“配角”

也同樣精彩紛呈

例如太子十三峯之一的緬茨姆峯

(攝影師@崔永江)

處於四姑娘山幺妹峯光環之下的婆繆峯

(攝影師@嚴磊)

還有令人莞爾的兔兒山

(攝影師@仇夢晗)

不僅山形出衆

橫斷山脈還藉助冰川融水

形成了上千個高山湖泊

在中國各大山脈之中

這裏是觀賞雪山倒影的最佳地帶

例如四姑娘山的八角棚海子

(幺妹峯,拍攝於八角棚海子,攝影師@蘇鐵)

貢嘎山的冷噶錯

(貢嘎,拍攝於冷噶錯,攝影師@伊倫迪爾)

裏索海

(貢嘎,拍攝於裏索海,攝影師@南卡)

在亞丁的波用錯

央邁勇倒映湖中,一塵不染

堪稱世界上最純淨的畫面

(當地人對波用錯的發音更接近於BoYu,山峯爲央邁勇,攝影師@沈雲遙)

尤其夏諾多吉、央邁勇、仙乃日

三神山同框出鏡,令人如癡如醉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從左至右依次是夏諾多吉、央邁勇、仙乃日,攝影師@沈雲遙)

橫斷六江

數不盡的高聳雪峯

爲另一種洪荒之力提供了表演的舞臺

“水”

從印度洋來的西南季風

與從太平洋來的東亞季風被橫斷山脈攔截

高山之中雲霧蒸騰

(牛背山,以雲海著稱,攝影師@高承)

大地之上降水增加

(紅原大草原的積雨雲,攝影師@樊哲)

加之上游來水、地下水等共同作用

橫斷山脈的北部形成了大面積的沼澤

即著名的若爾蓋溼地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若爾蓋,攝影師@姜曦)

在碳酸鹽巖衆多的山地

流水將岩石中的鈣質溶解

不斷在沿途沉積,形成鈣華

鈣華層層堆疊有如梯田

於是,雲南香格里拉的白水臺誕生了

(香格里拉白水臺,攝影師@羅銘)

更爲出衆的則是黃龍、九寨溝

鈣華景觀遍佈數條溝谷

其聲名遠播,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黃龍,攝影師@李珩)

根據生長在表面的微生物羣落的不同

鈣華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搭配上週圍植物的繽紛色彩

可以幻化出一個極爲絢爛的世界

(九寨溝五花海,攝影師@曾勇前)

山間斷陷的盆地也被流水充盈

一個面積約50平方千米的湖泊

瀘沽湖

呈現在世人面前

它最大水深超過100米

同時也是中國透明度最高的湖泊之一

(瀘沽湖,攝影師@阿杜)

與此同時

更大量級的流水

沿着橫斷七脈之間的谷地流淌

逐漸形成了六條大江

包括怒江、瀾滄江、金沙江

以及雅礱江(礱音lóng)、大渡河、岷江

我們將其統稱爲橫斷六江

(橫斷六江,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其中怒江穿行於

伯舒拉嶺-高黎貢山、他念他翁山-怒山之間

從西藏察隅縣的察瓦龍

到雲南怒江傈僳族(音lìsù)自治州首府六庫

約300千米的河道

被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夾峙

谷底與山巔高差可達2000-3000米

是爲怒江大峽谷

(怒江丙中洛段,攝影師@張伊華)

峽谷內河牀寬度最窄處僅數十米

洶湧的江水怒吼咆哮而過、聲震山谷

怒江也因此得名

(怒江大峽谷,攝影師@在遠方的阿倫)

論高差

與怒江間隔他念他翁山-怒山的瀾滄江

有過之而無不及

雲南德欽縣境內的瀾滄江大峽谷

江面海拔約2000米

東岸扎拉雀尼峯海拔5460米

西岸雲南第一高峯卡瓦格博更是高達6740米

峽谷最大高差超過4700米

相當於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的近6倍

(瀾滄江,攝影師@李曉棠)

兩岸山高谷深、岩石壁立

彷彿隨時都會跌落進湍急的江水之中

(瀾滄江大峽谷,攝影師@胡澍)

橫斷山脈南北走向的山勢

迫使河流只能沿着山體向南流淌

最終流出國境

怒江成爲緬甸的重要河流

瀾滄江則發展爲東南亞的母親河湄公河

橫斷六江中的兩個已經就範

另外四個仍會“聽天由命”嗎?

若真如此

中國的江河格局將發生重大改變

我們的母親河長江也不會是今天這般的規模

扭轉乾坤的重擔落到了

橫斷六江中水量最大的金沙江身上

(金沙江,攝影師@商睿)

金沙江自進入橫斷山區後也被山脈“挾持”

它與怒江、瀾滄江平行南流

中間相隔兩條山脈

最窄處三江兩山僅約70千米

這便是著名的三江並流

(三江並流位置,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1.7萬年前

雲南麗江石鼓鎮附近的山體被古長江切穿

金沙江就此擺脫了橫斷山脈的控制調頭北上

並形成了一個Ω形的奇特轉彎

是爲長江第一彎

(上述理論在學界稱爲“襲奪說”,目前尚存在爭議;下圖爲長江第一灣,攝影師@崔永江)

之後的金沙江聲勢更加雄壯

它無懼各種巨石的阻擋

衝過12千米長的虎跳峽

洶湧澎湃,聲回數里

(虎跳峽,攝影師@阿杜)

沿途還接納橫斷六江的另外三條

雅礱江

(甘孜縣城外的雅礱江,攝影師@姜曦)

以及岷江、大渡河

(岷江與大渡河匯合後仍稱岷江,之後再匯入長江;下圖爲大渡河瀘定段,318川藏線沿河而行,山上的鄉村公路曲折形成一隻人手,攝影師@曹鐵)

最終

橫斷山脈地區七脈六江的格局正式形成

(七脈六江,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橫斷東西

七脈六江,高山深谷平行相間

這是地球上最壯觀、最密集的高山峽谷區

(雅礱江八衣絨鄉段,攝影師@7556米)

南北走向的高山、洶湧難渡的江河

形成了天然的阻隔

橫斷東西交通

(金沙江奔子欄月亮灣,攝影師@崔永江)

1863年

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

欲渡過大渡河進入橫斷山脈

卻因河水暴漲,全軍覆沒

1935年

紅軍強渡大渡河成功,並奪取瀘定橋

之後歷經數月翻越二郎山、夾金山

穿過紅原、若爾蓋的沼澤溼地

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才得以走出橫斷山脈

(大渡河安順場,石達開與紅軍曾分別在此渡河,攝影師@姜曦)

不過

交通的阻礙也使得這裏保留了相對原始的生態

這裏是世界上垂直自然帶最豐富的地區

從山地森林到高山灌叢

再到亞冰雪帶的高寒荒漠

(白馬雪山,攝影師@姚璐)

雲杉林、鐵杉林、冷杉林、柏木林

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各得其所

(仙乃日與亞丁村的植被,攝影師@毛峯)

動物種類的豐富更加引人矚目

1869年法國傳教士譚衛道

在橫斷山脈發現了大熊貓

這種“呆萌”的生物迅速引發了世界的好奇

近代大批動物學家、捕獵者專門爲此來到中國

這種好奇直到今天依然高漲不消

(大熊貓,攝影師@喜之狼)

1890年

西方人在橫斷山脈捕獲了滇金絲猴

它們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

是世界上棲息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之一

(滇金絲猴,攝影師@丁寬亮)

新的物種仍不斷被發現

2017年中國科學家確認橫斷山脈再次發現新物種

天行長臂猿

它是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

國內的種羣數量不足200只

(天行長臂猿,攝影師@謝建國)

其他各種種類的動物也同樣精彩

例如小熊貓

(小熊貓,攝影師@李雪松)

白脣鹿

(白脣鹿,拍攝於道孚縣,攝影師@張強)

岩羊

(稻城亞丁的岩羊,攝影師@鄒滔)

藏狐

(拍攝於瀾滄江流域,小藏狐們正在洞外嬉戲玩耍,等待着母親覓食歸來,攝影師@鄒滔)

黃鼬

(黃鼬,拍攝於貢嘎山下的子梅村,攝影師@鄒滔)

另一方面

橫斷山脈橫斷了東西

卻也同時開啓了南北溝通的孔道

6000年前

黃河流域的一支古人

沿着溫暖溼潤的橫斷山脈河谷不斷南遷

在之後的演化中慢慢形成了

包括藏族、彝族在內的多個族羣聚居區

社會學家費孝通將它稱爲藏彝走廊

雪山之下

藏族建立起寺院

(雅拉神山與木雅塔,攝影師@羅銘)

僧人們早出晚歸地修行

排成望不到首尾的長隊

(亞青寺修行的喇嘛,攝影師@商睿)

並用堅固的碉樓

保衛家園

(甲居藏寨碉樓,攝影師@張強)

蒼山下的白族

營建出精緻的城市

用高聳的佛塔祈求福報

(大理崇聖寺三塔及蒼山,攝影師@阿杜)

納西族遙望着玉龍雪山

築造起宏大的土司衙署

(麗江木府與玉龍雪山,攝影師@文軍)

弱小的獨龍族爲防止外族搶掠

興起女性紋面之風,留存至今

(下圖可能會引發不適;紋面原因有多種,爲防止外族搶人只是其中之一;攝影師@沈雲遙)

羣山密佈、江河縱橫

物種豐富、民族多樣

這便是橫斷山脈

然則

自然與人文景觀如此密集的橫斷山脈

也是我們最晚認知的大型山脈

直到1900-1901年

清末地理學家鄒代鈞

纔在一份地理講義中首次提到它的名字

(語出自《京師大學堂中國地理講義》,京師大學堂爲北京大學前身)

“阿爾泰山系與希馬剌亞山系間之高原······有大沙積石山,迤南爲岷山,爲雪嶺,爲雲嶺,皆成自北而南之山脈,是謂橫斷山脈”

2015年3月

60多位戶外攝影師

組成20餘個探索小組

開始了爲期三年的大橫斷區域實地踏勘

項目名爲“大橫斷”

一系列地理發現在踏勘中不斷產生

包括阿色丹霞

(阿色丹霞,位於四川甘孜州白玉縣,拍攝於2015年10月,發現者@稅曉潔)

怒江古米大峽谷

(怒江古米大峽谷,拍攝於2016年11月,發現者@曾建華/王煥友)

不僅如此

大橫斷項目還提議並踏勘了

“中國首條長距離國家步道”

橫斷天路

由衷地

感謝那些情懷不滅之人

感謝那些勇敢探路之人

感謝那些“偏跟山過不去”的人

讓我們有機會

重新認識橫斷山

(玉龍雪山,攝影師@宮小劍)

文 | 星球研究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