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爬行纲、有鳞目、蝮亚科、竹叶青蛇属动物,是一类具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于 1804 年学者 Lacepede在印度首先发现并命名,现有20余种 。头较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除少数为卵生外,绝大部分品种为卵胎生。别称:竹叶青、青竹蛇、青竹彪、刁竹青、焦尾巴、福建竹叶青蛇。

它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具攻击性,有毒,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它是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尾巴焦红色,观赏价值很高。

雄性平均体长 686 mm,雌性平均体长 830 mm。 它头较大,呈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体背呈草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自颈部以后,体侧常有由背鳞缀成的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纵线,或为黄色纵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尾较短,焦红色,具缠绕性。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

它白天晚上均会活动,蛇的体色通常与其生活环境有关,体色与环境相似,从而形成保护色,不易于被天敌或捕食者发现。它们的树栖性很强。它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尤其喜栖于山洞旁树丛中;多于阴雨天昼夜活动,夜间活动更频繁;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适合温度在22~32度之间;性情为神经质,具攻击性,有毒。

竹叶青蛇属的蛇种通身背面多为绿色与鲜绿色,眼睛红色 。它生活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树林中或阴湿的山溪旁杂草丛、竹林中,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岩石上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在中国,它生活于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的平原、丘陵或低山区。

它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胎生的动物。自孵化生出后2~3年性器官成熟。它在春季或秋季发情交配,在繁殖季节,雌蛇尾基部的一种腺体能散发出特殊的气味,雄蛇凭借这种气味追踪雌蛇。在繁殖季节,一条雄蛇可与几条雌蛇交配。在每年的繁殖季节,雌蛇虽然只有一次性接受交配,但存于雌蛇泄殖腔内的精子在3年内仍有受精能力。卵胎生的蛇,其卵在各自输卵管内发育,然后产一仔蛇。

头背都是小鳞片,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被鳞沟完全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躯干中段背鳞19~21(偶有23)行;腹鳞150~178对,尾下鳞54~80对。

它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部分地区。中国的长江以南、南岭山脉以北等都能看到竹叶青蛇的身影。

它是世界10大最致命生物之一,产生的毒素是血循毒。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

它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一次可排干毒15毫克,但平均100毫克才会致死,所以很少至人死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留下伤残。

如果被蛇咬伤,要立即挤出含有蛇毒的血液,及时送医打破伤风和抗蛇毒血清,否则可能会导致毒液扩散。

冈氏竹叶青(学名:Viridovipera gumprechti)是腹蛇科蝮亚科的一种,属于竹叶青蛇属。该物种正式发现于2002年。它有毒,身体呈亮绿色,腹部黄绿色,眼深红色,身体两侧有深红色加白色的条纹。能够长到130cm。它出没于缅甸极北端海拔400m以上地区,它主要分布于泰国、老挝中央、中国云南等地。尾具缠绕性,鳞片具强棱,攀爬能力非常强,极适应树栖生活,多于阴雨天昼夜活动。繁殖方式是卵胎生,以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为食。

它是竹叶青蛇属里的个头比较大的物种,体长120~130cm,体型和其他竹叶青蛇一样,颈部及身体修长,头部很大呈正三角形,具有很大的管状毒牙和发达的颊窝(热感应),瞳孔纵置。身体呈亮绿色,腹部黄绿色,眼深红色,眼后有一条深红色和白色条纹,身体两侧也有和眼后一样的深红色加白色的条纹从颈部一直延伸到尾部,尾部深红色,具很强的缠绕力。

它的雄性和雌性之间存在着一些惊人的差异;雌性体型更大,头部有一条细而呈白色或蓝白色的条纹,眼睛呈深黄色;雄性体型较短,头部有一条红色条纹,眼睛呈鲜红色或深红色。

生活在热带丛林,低地雨林这种物种出没于缅甸极北端海拔400m以上地区,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尤其喜栖于山洞旁树丛中。

它常在树林或竹林间活动,多于阴雨天昼夜活动,夜间活动更频繁。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为食,主要有鸟类,鼠类,蛙和小蜥蜴。尾具缠绕性,鳞片具强棱,攀爬能力非常强,极适应树栖生活。白天躲藏在树杈和树枝叶的隐蔽处,晚上在树枝间活动捕猎,一般不会到地面活动。攻击性较强,遇到危险颈部会立即弯成S形,头部紧对着移动的物体,随时发动攻击。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泰国,老挝中央,越南,中国云南地区。它该品种无亚种分化。它在泰国和越南这两个森林地区一种常见的蛇,其种群数量普通,受到森林砍伐和森林砍伐造成的风险影响。但在它的一些发现地区,没有具体的物种保护措施。

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别称:竹叶青,青竹蛇,青竹标。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

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它的外表酷似赤尾竹叶青,但本种尾部红色纹路并没有环绕整个尾部,另外本种也没有赤尾竹叶青的白色侧线。此种类与福建相近,区别在于本种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完全愈合或仅有极短的鳞沟;鼻间鳞较大,显著区别于头背其他鳞片,彼此相切或偶有隔一枚小鳞者。它与别种竹叶青蛇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的背部与腹部之间有一条白线,雄性比较明显,这条白线一直延伸到其嘴巴的下侧,使之看起来唇部是白色。

白唇竹叶青以血循毒为主,毒性一般,极少会发生致命事件,其每次的排毒量为28mg左右。但是,如果在被咬伤后伤口处理不当,则会发生危险,能引起伤口剧痛,水肿,渐至皮下出现紫斑,最后导致心脏衰竭死亡。

它属于毒性蛇,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形态特征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

它捕食鼠类蜥蜴、蛙、蝌蚪类。日夜都活动,夜间活跃。有攻击习性,受惊时体前部抬起,颈扩展,发“呼呼”声。食物贫乏的时候会食用同类幼体。它有冬眠习性。冬眠期由大雪至惊蛰,5月份出洞。

它是卵胎生,7—8月产仔,每产7—8条,最高可产14条。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伤人。它一般栖息于有草或矮灌木丛的平原,丘陵低海拔900—1,000m地区,山间盆地的杂草或藻木丛中,住宅附近。

中国国内:分布于福建和其郊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香港和澳门等地方。中国之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东北部、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中部和夏威夷岛等地方。它的物种数量较多,但是在苏门答腊岛较为罕见。在缅甸物种数量最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