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珠海航展上,歼-10B成功实现公开过失速机动的表演,有网友称这会让苏35也感到“黯然失色”。不过,背后仍然有很多信息和细节值得我们揣测。

  广大网友为国家航空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国家空中力量的彰显感到兴奋与自豪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回归到战机的本质来讲,其繁杂的机动,高超的性能本质上绕不开一个“战”字。归根结底战机的一切设计都以作战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表演道具。战机拥有过失速机动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格斗空战中获得更大的优势,或当处于劣势时拥有一种“翻盘”的手段,最终目标是赢得空战胜利,保障己方空军夺得目标空域制空权。在这方面,仍处于验证机阶段的歼-10B,无论从机械力学的可靠性方面,或是从中国空军对先进战机需求的紧迫性方面,同已在中国小批量服役并形成战力的苏-35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里又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来,在中国对于矢量发动机的理解已日趋成熟,歼10B已实现过失速机动,歼20初步形成战力的今天,中国是否还需要继续购买苏35?本届航展上,苏霍伊设计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一个约300人的团队,却未带来苏-35的实机展示,仅展出了苏霍伊系列战机的部分模型,且未在航展期间宣称与中国达成任何交易合同。这里当然不排除中国空军对于苏-35的兴趣已大不如前,但同样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更大的结果:即第二批的苏-35订单早在此前的某个时间点已完成。

  苏-35战机之于中国空军,与歼-10B/C、歼-16乃至歼-20等战机相比,并非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并列关系,而是中国空军整个作战体系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自苏-35入役我军以来,曾执行护航我军轰-6K轰炸机赴南海巡航,穿越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以及绕飞台湾等战训任务,这从侧面证明了苏-35战机已经融入了中国空军的体系之中。而从苏-35频赴中国周边敏感地区可以看出,其主要任务或是未来在中国家门口的某个可能战场上,依靠中国空军在东亚周边整个海陆空天信息化体系框架下,充当一个“尖刀班”的作用。

  早在中国采购第一批苏-35战机时期,便有过这样一种传言:即俄罗斯为防止中国窃取苏-35矢量发动机的敏感技术,将苏-35的矢量喷管及关键部件进行了锁死处理。俄方并非是将矢量发动机锁死,而是在飞控系统上留了一定后手——在首批苏-35战机的飞控计算机施加了一定限制,导致其并不支持战机进行矢量机动。俄方此举也情有可原,其本意或是担心中国仅购买少量苏-35便不再有后续订单,或是担心最先进的苏-35战机被中国拿去当作“假想敌”研究,而出口武器进行一定程度的“降级”处理也是各国的通行惯例,原本便无可厚非。相信随着中国在矢量推进技术上取得突破,中国在后续批次苏-35的交易谈判会手握更多筹码,不排除俄方对后续批次的苏-35包括此前首批采购的24架进行一定的技术升级。

  中国引进苏-35战机的目的之一,便是其配备的117S矢量发动机,这是中国空军首次拥有使用矢量发动机的战机,也令中国的航空工业有了一个近距离研究矢量发动机及其喷管结构的机会,其意义自然非同小可。同时,就战机本身而言,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已完全具备操控苏-35进行矢量机动的能力,因此随着后续批次苏-35的引进以及俄方解除对售华苏-35的限制,中国届时大批量装备的苏-35机队战斗力可在瞬间令中国空军的整体实力上升一个档次,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实力对比也会有更大的优势。

  那么首批苏-35对于中国来说少了矢量机动是否就一无是处呢,答案是否定的。如今的中国空军,对于先进战机,尤其是双发重型战斗机需求的紧迫程度相对中国三十年前引进首批苏-27的时期,其实丝毫没有减轻。彼时的中国空军,还处于歼-6大批装备,歼-7初步吃透,歼-8蹒跚前行的时期。苏-27的引进固然对中国空军的战力带来了质变,但彼时中国空军的战略依然局限于国土防空,苏-27大航程、大载弹量以及气动布局超前的优势在整个空军战略的框架之下被严重限制。而如今,在周边大环境及中国空军转型的背景下,空军对于能够执行远海护航任务的重型战斗机的数量与性能的要求势必同样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恰恰是中国空军的一个“阿喀琉斯之踵”,也是苏-35对于中国最大的意义所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