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东北部有不少黄种人

  一提起印度,很多朋友都会肤色表现较为黝黑,其实在印度东北部地区,还有很多黄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眼睛的土著,这一地区也被称为印度的“七姐妹”。

  印度东北部地形图

  被印度人称为“七姐妹”的区域由阿萨姆、曼尼普尔、梅加拉亚、米佐拉姆、那加兰、特里普拉7邦和锡金邦等组成,通常也包括西里古里走廊以东的北孟加拉邦部分地区,因其战略地位重要,这里还被称为印度的“敏感三角”地带。印度东北部地区与印度的主体部分以宽度只有21千米的西里古里走廊相连,原本都是不属于印度的独立国家和山区部落,直到1826年英国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侵吞阿霍姆王国和曼尼普尔王国,并相继征服了东北部剩下的几个王国和山地部落后,印度东北部地区才被纳入到了英属印度的行政版图之内。不得不说,英国殖民印度这200年,是真没闲着!

  第一次英缅战争

  虽然地区面积不大,但印度东北部地区的矿产、水电、森林、农业和旅游等资源却十分充裕。按照印度官方数据统计,该地区蕴藏有151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9.5亿吨的煤(阿萨姆的煤品质还十分优良)。在水资源方面,水量充沛、落差大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叫雅鲁藏布江)流经该地区,其水电蕴藏量为6600万千瓦,超过印度水电蕴藏总量的四成。以红茶种植而闻名的阿萨姆邦,每年茶叶产量能占到全印度的65%(阿萨姆奶茶并不来自阿萨姆邦,只有阿萨姆红茶才是),而距其首府高瓦哈蒂32公里的苏阿库奇更是有“东方曼彻斯特”之称,能产出印度最精美的丝绸—“姆伽”。此外,阿萨姆邦还是印度第一个出产石油的邦。因为资源丰富,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前,印度东北部地区人均收入高于印度国内平均水平约4%。

  阿萨姆邦茶叶闻名

  印度东北部地区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从人种角度,自古以来就不是印度主体的一部分。以生活于阿萨姆河谷为例,当地有两百多个土著部落,基本都属于蒙古人种,语言则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支,其中一些部落原本生活于中国境内,后来才因战乱而经缅甸迁至此地,并建立了几个“独立王国”。比如阿霍姆王国就是由从云南瑞丽迁来的掸族(即中国的傣族)所建立,沿袭600余年,17世纪时还曾打败过入侵的印度莫卧儿帝国。而在米佐人中则流传着其祖先曾被秦始皇强征去修长城的传说。虽然这些民族由中国迁移至当地,但因为印度东北部长期与印度主流文化相隔绝,他们不仅没被印度教文化所浸染,而且也未被纳入到印度种姓制度中去。

  看肤色就能看出明显不同

  英国殖民者统治这一地区后,对其实施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比如将丰硕的阿萨姆河谷地区直接纳入阿萨姆省进行管辖,而曼尼普尔等土邦和山地部落则被允许自治。在这里,英国人不仅建立了城市据点,还引进印度卢比作为货币,并向原住民传播基督教。在1947年印度独立前,当地精英民众已基本能以英语进行日常对话。虽然印度在独立后从英国手里接管了东北部地区,但是该地区的民众却对印度相当“不感冒”。曼尼普尔等土邦是在印度政府的压迫下才加入了所谓的“印度自治领”,而那加族等山区部落则组建了武装力量试图脱离印度而独立,并一直坚持至今。

  火力全面碾压的日军

  印度东北部地区一直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人种和语言相近外,它还具有邻近我国西藏和云南的地理优势,并且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强军队的诞生。二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失利后,曾在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和杜聿明第五军残部共两万人的基础上,于印度东北部地区组建了著名的驻印军,驻地则选在兰姆伽训练基地。基地附近的兰姆伽公墓还是当年整训过程中不幸殁亡的中国将士墓地,今年1月12日我驻加尔各答领馆工作人员曾专门前往扫墓。据统计从1942年至1945年,约有10万中国将士在印度兰姆伽整训,这批部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强军队,不仅从老式“汉阳造”换上了美制M4“汤姆式”冲锋枪,还在步炮比例上达到三比二,实现首次在武器和火力方面压倒日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