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明报》创办人、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作古。11月13日,金庸先生出殡,遗体送往香港宝莲禅寺火化。

金庸先生的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沉痛追思。不少名人都参加了金庸先生的丧礼。13日,宝莲寺上空飘起的一缕青烟,似乎带走了这位文坛宗匠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丝念想。

作为一位在佛学上颇有造诣的文学家,金庸先生带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那么关于这一丝悲情,我们能不能用他带给我们的智慧,去理解甚至转化呢?禅风君尝试解读一下。

面对别离,金庸的小说这样劝慰人们

出殡仪式上

金庸次子查传倜手捧父亲遗像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镛,1955年以金庸笔名发表《书剑恩仇录》之后,开始以笔名为世人所周知。香港文评家林以亮曾这样评价金庸小说的影响力:“凡有华人的地方,便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近日,由金庸先生生前创办的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亦即合法代理金庸先生所有作品版权的香港注册公司透露,金庸先生的丧礼依照他本人的遗愿,以私人形式举行。

因其这一遗愿,11月13日出殡时,只有部分人士应邀参加丧礼。更多人则赠花圈挽联以纪念金庸先生。无论是否出席参加丧礼,对于金庸先生的去世,人们都充满了悲痛。

追思金庸先生,不少朋友开始回味他的著作。在金庸先生的这些著作中,不少地方都透露出金庸先生深厚的佛学修养。而这里,也蕴藏着他对人生诸苦的看法。

比如《天龙八部》中,金庸先生曾借书中人物玄苦大师舍报时说的一番话,表达他对苦的理解:

小弟勉力脱此八苦,说来惭愧,勉能渡己,不能渡人。这“怨憎会”的苦,原是人生必有之境,宿因种种,该当有此业报,众位师兄、师弟见我偿此宿业,该当为我欢喜才是。

而人们最为感怀良多的,其实是《神雕侠侣》里,程英对陆无双所言:“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这番话也写在了金庸馆发放给前来吊唁的市民们的纪念册扉页上。这本纪念册最后一页的结束语,同样是来自《神雕侠侣》中的台词:“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或许这也正是金庸先生希望人们对他的离去抱有的心态吧。

面对痛苦,金庸的论文这样诠释佛法

厚积才能薄发,金庸先生在小说里,道尽了人生八苦,以至于人们在品味这些话语时,都难说究竟是在缅怀悼念,还是借这些话来劝慰自己。而在那些话背后,是金庸先生深厚的佛学功底。

金庸先生学佛,不仅仅把心得表现在小说里,更是在封笔不写武侠小说之后,将其学佛心得写成了一篇《谈色蕴》,深刻阐明其佛学理解。

人为何会痛苦?为何在看到宝莲禅寺上空那一缕青烟时,我们会怅然若失,乃至涕泪交加?在文中,金庸先生说:“人身由无常的东西组成,人身自然无常。无常就会痛苦。”

生死是每个人最终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色身终究是无常易坏的。对于身的执取,倘若我们无法放下,难免痛苦。那么,解决痛苦的办法呢?

金庸先生文中说:“人的一切痛苦,来自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作用。所以首先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从正确的观察而得到。”

在观察身心之后,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很多痛苦,是来自我们对身心的不理解,不如实知,来自种种贪欲、嗔恨与愚痴。

因此,金庸先生认为,从佛法中获得解脱自在,并将这份自在带给人们,是最有价值的事情。甚至说:“自己得到自由,也要帮助别人得到自由,这是人生的目的。”可见其悲心所在。

这一篇《谈色蕴》成文时间是1977年,此时他已封笔武侠小说多年。

他说:“我写完十五部武侠小说不再写,也与相信佛理有关联,此为适可而止。年纪大了,适当时候收手去也。”在看了他的这番佛学认识之后,再读这一句“封笔感言”,禅风君读出了金庸先生的洒脱自在。

金庸先生从1955年开始发表《书剑恩仇录》,到1972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写了十八个年头。十八年是一代青春,打磨出十五本令后人难以企及的武侠巅峰。

从《书剑恩仇录》探讨的民族大义,儿女情长,到射雕三部曲,关于人的成长与侠义精神的探索,再到《天龙八部》等书里流露的悲天悯人,最后以《鹿鼎记》的洒脱圆融封笔,金庸先生的十八年创作历程,也是他的心路历程。

很难想象,没有佛法智慧的滋润,十八年的风风雨雨,金庸先生如何不断升华,在巅峰之上,又创巅峰;又如何在声誉达到极致时,洒脱抽身。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金庸先生离去了,但他作品中流露的智慧,如同空谷绝响,余音不绝。禅风君衷心祝愿金庸先生能得到他视为最有价值的解脱自在,也祝福广大读者,能得到同样的清凉自由。

往期精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