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景延(1904—1948),出生于江苏如皋县陆窑乡陆庄。1943年,在华中局的领导下,通海警卫团团长汤景延率“汤团”600多名官兵假投降,打入日伪内部潜伏160多个昼夜,又一夜之间从200公里的战线破腹而出、胜利而a归,演绎了一部“特洛伊木马计”经典传奇。

2015年,中共海门市委、海门市人民政府在楼西侧光明路30号立了一块高2.5米、宽4.3米的“汤景延团旧址”石刻浮雕,以纪念新四军传奇英雄汤景延及所部的事迹。

浮雕铭文如下:“一九四三年初,为了战胜日伪军的‘清剿,中共华中局决定让驻扎在通海地区的崇明县警卫团和通海自卫团合编成一个团,以特殊方式‘成建制打入敌伪内部。该部由通海自卫团团长汤景延领导。汤景延(一九○四年——一九四八年),名克祚,号景延,如皋人。卢沟桥事变后投身抗日。一九四三年四月,‘汤团成功潜入敌伪内部,并与敌伪巧妙周旋,分化瓦解敌人,收集军事情报,秘密为新四军输送枪支弹药,不断为抗日军民创造打击敌人的有利时机。一九四三年九月下旬,‘汤团举行军事暴动,在击毙三个敌伪头目,摧毁敌伪行动大队队部和一个伪区公所、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后,顺利返回根据地。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史上,这支被人们称为‘汤团的部队,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里曾是汤景延率部打入敌伪时期的团部所在地。”

木马计

1943年4月,日伪军在通海五县疯狂推行“清乡”运动,新四军南通县通海自卫团团长汤景延一夜之间率领600多名部下叛变投敌。167天后,这支队伍突然暴动,从日伪军腹地破腹而出,重创“清乡”日伪军后,返回苏北根据地。

1943年3月,汤景延最先把接触汪伪特工总部江苏实验区南通分区区长姜颂平。姜颂平要求汤团在4月10日“动作”。这个时间对于新四军反清乡的时机来说太早了,汤景延推至13日。13日到了,汤景延依然无动作。姜颂平在一次宴会上借酒大怒:“你有没有决心,没有决心,我就放你回去,看我们硬碰硬地来干!”面对当众斥责,汤景延不但没惊慌,反倒抓住机会痛陈给养、士兵动员等苦衷。把在场的日伪头子说得点头称是道:“不能操之过急。”

1943年的档案记载,在参加行动前汤团内只有党员32人,汤景延在苏中军区党委的协调下,秘密调进30余名党员,使党员占全团人员十分之一。一切准备妥当,汤景延部共634人,在政委顾复生、团长汤景延、副团长沈鼎立的领导下,携带两部秘密电台,开始上演精彩的“木马计”。

行动时间定在4月15日,但汤团14日下午才进行紧急动员,起初规定支书以上干部可以明白事情真相。当要求大家穿上伪军的黄衣服时,不少干部士兵哭了,汤决定凡是政治上有保证的党员可以告诉他真相。内部基本平复之后,行动刻不容缓了。作为“投敌”献礼,15日早晨和夜里,汤分别布置了两场“假仗”,这是他们打入敌腹的最后一张通行证。

谍中谍

“汤团行动”之后,汤景延料到日伪不会轻易信任他。为了演得逼真,汤景延在投敌后果然“堕落”得厉害,吃喝赌博一样不少。但这并没能让敌人完全放松警惕,油印文件记载,特工站第一件工作就是想办法侦查汤团真相。

对于汤景延个人,特务一方面暗中仔细盘查他所有的履历,另一方面曾试图想安插海门县一个国民党委员的女婿陆某到汤景延身边。陆某极其殷勤地讨好汤公馆上下每一个人,甚至还主动提出到汤团做义务看护,后被拒绝。伪军要求汤景延和副团长沈鼎立把家眷都带到军营。

6月上旬,一辆小车突然开进汤团部,来人手持苏北清乡公署主任张北生和时任伪特工总站站长的姜颂平的联名请帖,请汤景延到南通游玩。闷在葫芦里的汤景延决定只身前往南通,再看日伪后面的动作。他刚到南通,日伪又发一道命令:汤团6月16日到南通受训。原来敌人怕指挥不动汤团,先把汤景延调去当人质,再调部队。集训期间,敌人故意将汤团分开训练,并要求集训不准带武器。

8月下旬,日伪把汤团调到刘桥、石岗、金沙等近10个驻防点,分散在长达200公里的沿线。同时团部移驻金沙,归日军大队长山本控制,这更加大了汤景延指挥的难度。

鸿门宴

敌人的阴谋使汤团远离长江沿岸的港口,而且又在沿江地带筑上了篱笆,汤团很难传递情报、运送我方物资。汤景延找到姜颂平商议,他出面开商行,合伙在港口做生意,这正合了想发财的姜颂平之意。没几天,协记公行就成立了。公行在几个港口都设有分行,贩运蔬菜、粮食。正是这个公行打通了新四军长江南北的联系,他们一面替江北主力购买运输军需物资,同时把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传递到根据地。协记公行还掩护了大量的新四军方面人员往来,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音乐家贺绿汀名列其中。

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9月23日,汤团接到指示:全团29日晚开始行动,夜里11点前务必撤至指定地点,由南通警卫团接应撤回根据地。为顺利破腹,汤景延还想出一计:让营长周显才宣布“结婚”,邀请敌伪军官赴宴,而汤团的家属们则以喝喜酒为名于29日下午先行撤退。29日傍晚,汤景延请特工站正副站长及伪警察局长到家中打麻将。中途汤以“解个小手”为由出门,早埋伏在门外的警卫员立刻冲进去,当场击毙三人。汤景延指挥团直属队冲入碉堡,俘虏全部特工。而副团长沈鼎立指挥200公里上十几个驻防点同时暴动。在南通警卫团的接应下,汤团顺利到达指定集结地。

壮烈牺牲

1948年初,中共华中工委,华中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师级建制),任命汤景延为党委书记兼政委、副司令员、参谋长,派他与司令员丁锡山进入浙东山区,招集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游击队员,配合我大军正面战场开展对敌斗争。2月9日下午,当丁、汤率部属65人乘帆船在从大丰县斗龙港出发,于3天后午夜时分登陆奉贤县境内时,遭已获情报的国民党正规军两个旅和奉贤、松江、青浦等6个县地方武装阻击。虽经5昼夜艰苦突围成功,但终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于18日上午在向淀山湖进军途中又陷重围,丁锡山等人牺牲,汤景延等人受伤被俘。

1948年5月14日,汤景延在上海江湾被国民党当局枪决。

上海解放后,党和人民找到了汤景延的遗体,将他和王孝和、丁锡山等牺牲了的同志一道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毅、粟裕、陈巫显、陶勇等领导和战友在谈话和回忆录中,都一再缅怀这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的传奇英雄, 称赞他“栖牲得非常勇敢”。

如今,在上海烈士陵园馆藏的一份民国37年5月15日出版的国民党《新闻报》第6版上,由国民党记者撰写的题为《匪江南纵队副司令汤景延昨枪决》的一则消息,定格了传奇司令汤景延在江湾刑场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该匪昨日(即1948年5月14日)下午三时半,由警备区看守所提出时,态度仍极傲慢,身穿被俘时之青蓝色便服及布鞋,承审军法官询其有何遗言?仅称家在解放区内,在沪并无亲友,并拒绝注射麻醉针剂,亦不索烈性酒食,上车时高呼口号,面部毫无恐惧之色。奉令执行之士兵第一枪击中汤匪颈脖,但仍直立未倒,旋即以枪杆击倒,加补两枪,一中头部、一中背胸,乃告毙命……”刽子手就这样残暴地杀害了汤景延。

本文章谍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谍”虽然隐藏着自己的名字,但依然“魂”系国家。虽然涅槃重生,但我们从未离开,欢迎继续关注“谍魂”微信公众号,一个你随身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小助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