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朋友问我一很俗的问题:

  

  你说,职场中的“小聪明”好用吗?

  

  不用说,肯定是看到其他同事来了个“短平快”,心里不平衡了。聊着聊着,倒让我想起一段传言“Facebook前半年不用干活”的故事。

  2015年8月,湾区,Facebook总部。

  亚太大老板和往常一样,熟悉的画出一个坐标轴:横轴是time(时间),纵轴是accomplishment(成就或成长)。

  会议室里其他人都是刚加入公司的员工,对,那时候全球的销售部门每个月来的新员工,一个会议还坐得下。

  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经历和年限。

  我左手边是一个美国名校肄业生,右手边的菲律宾大姐加入Facebook前在上海某4A公司管理30人。

  接下来大佬画了两条线:蓝色的A和红色的B。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打工者,如果没有在特定大公司的工作经历,一定对于A线不是那么熟悉,而B线,尤其是开始的那一段是普遍会经历的。

  

  虽然有点仓促,但你明天就去拜访客户吧。

  第一个季度指标一定要完成,否则你没办法留下来。

  你看跟你一起来的小明,第一个月已经两个项目弄完了。

  

  这些话也挺合理的,公司每分每秒都在付你钱。而且越小的公司通常盯得越紧,能容忍的等待时间也越短。

  因此,能够“快速上手,立刻拿下”,经常被视为一种能力的体现。

  酷公司就是不寻常,大佬笑眯眯的告诉大家:“我们期待你们成为蓝色的这条A线。”

  因此,开始的六个月都算作“蜜月期”,你们不会被要求完成特定业绩,也不必操心做出什么了不起的决策,因为开始的成就很容易像B线一样,短暂而不可持续。

  他们更像是一种凭借手头资源快速搭建,或通过透支明天而获取的塑料成果。我们相信,经过更长时间的观察和判断,你会在未来冲的更高,赢的更多。

  那一刻,员工们开始意识到这家公司除了提供塞满走廊的零食、饮料和三餐,入职还有这样的好事。

  

  现在想来,当时虽然大家都哈哈笑好像得了个大便宜,但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打算这样“占便宜”,仍然快速地建立和分享起了资源。

  这是不是等于“小聪明”我不确定,但我逐渐发现:很多聪明的人未必都有长期的眼光;获取快速的成功相对更容易;还有,优秀的人通常不想忍受落后。

  那么,职场上迷恋“小聪明”会有什么危害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