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這一類充滿現代感的文物,中外歷史都有不少,但值得一說的,卻是下午這四件中國文物:不但各個以強大技術與先進理念,帶來超越歷史的現代感,且每一個輝煌瞬間,都足以縮影其背後,那些中國歷史上無比驕傲的年代。

一、滄州鐵獅子

首先來鎮場的,就是這個大傢伙:滄州鐵獅子。

滄州鐵獅子,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鑄造於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廣順三年(953)。關於它的來歷,有說是爲後周世宗北伐契丹而鑄,也有說是爲了保一方太平,震懾海嘯而鑄。但不管哪個目的,這獅子卻鑄出了大塊頭:整個體型高五點三米長五點四米寬三米,現存重量三十二噸,姿態十分霸道。

如此霸道大傢伙,就算以現代鑄造技術,造出來也十分費勁。放在五代十國年間,別說把整個獅子打造得氣魄霸氣,就連鑄造出這麼一大塊鐵傢伙,都是個相當高難度的活。比如同時期的歐洲,生鐵技術還沒影,只能用熟鐵冶煉,連士兵都常用青銅矛,鐵農具鐵工具都沒法普及。想造這麼個大傢伙?基本想都不能想。

但是在當時的中國,不但能想,更是能造。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國冶煉,不但高爐技術爐火純青,造出大塊頭鐵器毫無壓力。疊鑄技術也相當熟練,規模生產農具鐵器,全都不是問題,這次只要先造出一個整體泥芯,然後分段鑄接,六百多塊鑄範層層壘起,分層澆築出來,終於有了這麼個威武的大傢伙,歷經千年風霜,已久巍峨聳立。

彼時中國的冶煉水平,鐵器的生產普及,一如這霸氣的鐵獅子般,霸氣領先世界。後來宋王朝領先世界的生產水平,就是這霸氣技術打底。

二、秦俑坑銅車馬

在動輒驚豔世人的秦俑坑文物裏,秦俑坑的兩件銅車馬,也滿是低調的強大。

以銅器冶煉鑄造技術,造出這樣栩栩如生的車馬,放在兩千年前的秦漢時期,本身就是個了不起的技術。但對這兩輛銅車馬來說,造出模樣,不過是個“起步價“,更強的卻是全身構造:重達1點8噸的體魄,竟是以3000多個部件組裝起來。其中不止是春秋戰國傳統的鑄接工藝,更有焊接,子母扣連接,鑲嵌等各種工藝,儼然是秦朝銅器工藝的集合體。

尤其叫現代人驚奇的,更有一號銅車馬上的立傘,其傘柄居然是空的,裏面藏有機關,傘底還有錐拉組合,輕鬆控制傘柄活動。其儼然如現代玩具般的精巧設計,自從重見天日起,就引來多少驚奇。

放在那個以銅製武器爲主的戰爭年代裏,造銅車馬都可以造出此等境界的強秦,軍工技術,自然也強的無與倫比。雖說歐洲專家常好奇,馬其頓與秦朝究竟誰強大?可以此等技術武裝到牙齒的赳赳老秦,足以傲視馬其頓。

三、東漢遊標卡尺

作爲一位親手滅亡了強大西漢,又親手把中華天下折騰到沸反盈天的奇葩帝王,新朝皇帝王莽常被後人懷疑是“穿越人”,其中一直接證據,就是王莽時代出現的新奇物件:遊標卡尺。

1992年,在揚州甘泉鄉的東漢古墓挖掘裏,一件突然出土的遊標卡尺,把現場所有人嚇一跳:這件銅製的東漢卡尺,固定尺長13點3釐米,固定卡抓長5點2釐米,還有13釐米長的魚形柄和導槽,可以左右拉動測量工具,其原理用法,簡直與現代卡尺無二。如果不是鑑定的確鑿無誤,這麼一件新奇東西,完全能被誤會爲現代仿製品。

而更爲佐證的,是《秦漢金文錄》上的記載,這些史料裏,曾經收錄了五件新朝至東漢時代,各類遊標卡尺的拓本,卻因一直缺少實物而被人懷疑。而這件實物的出現,終於成了實錘的證明:雖然新奇的卡尺,當年被當做了陪葬品,但東漢時代中國人的測繪技術,已經如此精進。

四、蓬萊紫檀木船舵

鄭和下西洋的偉業,曾經震撼了亞洲航海史,但一樁史實卻常惹後世“專家”懷疑:明朝的中國人,真能造出這麼大的船?雖然1957年,南京的原明朝船廠遺址,曾出土了11米長的鄭和寶船舵稈,以此還原的鄭和寶船體魄,至少有57米長。但懷疑的聲音依然不停:不過只是一根舵稈,最多不過碰巧這麼大的船而以。整個船隊的大船,能有多少規模?

但是,1984年至2005年,山東登州蓬萊水城先後出土的兩根紫檀木舵稈,霸氣打臉了類似論調:我大明造船,就能造這麼大!

這兩根舵稈,前後相隔二十一年,都是在當地清淤工程裏意外發現。與南京發現的鐵力木舵稈不同,這兩根舵稈是用更名貴的紫檀木製成,高度分別是9點2米和8點3米,復原的大船長度,也至少五十米以上。且舵稈上還有“永樂十年”的字樣:沒錯,這就是永樂年間的船。

而且,作爲明朝海防重地的登州,其船隻也並非大體魄的寶船,多是常規的戰船。兩根舵稈的意義正在於此:即使是普通的戰艦,大明,也可以造到這樣的巨型。劈波斬浪的遠洋艦隊?大明朝一定造得來!

更顛覆現代人看法的,還有這兩根舵稈的用料:紫檀木。在中國的紫檀木收藏裏,曾有“紫檀無大料”的說法,名貴少見的紫檀木,通常只用來製作小而精的器具。但八米長的紫檀木舵稈,卻告訴了後人另一個答案:鄭和下西洋後,南洋紫檀木輸入中國的商路,已經暢通無阻,大量的紫檀木材料輸入中國,一根舵稈背後,是一個幾乎被遺忘的,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無比的時代。

看似“超越歷史”的文物,帶來的,卻是歷史真實的輝煌記憶,其中的興衰感嘆,相信,總有永不過時的回味。

參考資料:《明史》、《漢書》、《後漢書》、《世界冶金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