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國民簡介:1986年1月入伍,在54894部隊歷任白老虎連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團宣傳幹事,一機炮連政治指導員。

——謹以此文獻給

參加本營區建設的407團前輩

作者任國民

在濰坊市坊子區李家水坡村西約一公里的山坡上,座落着一處規模頗爲壯觀的軍營,這便是原46軍直屬坦克團所在地

據粗略瞭解,該營區由原136師407團於1979年建設。 1986年6月,46軍直屬坦克團改爲138師坦克團;1998年下半年至1999上半年,138師與26集團軍軍部對調營地,該團部分人員和裝備轉到萊陽,與原26集團軍坦克旅合併爲新的138師裝甲團,裝甲第八師偵察營和通信營進駐此地;2005年6月,此兩營又移防至昌樂縣,該營區遂空置。

這是一片浸透着407團先輩青春和汗水的熱土,承載着他們當年多少的光榮和夢想。今年九月,在哈爾濱參加慶祝白老虎連和守如泰山連命名七十週年活動期間,我常常聽到以我的老連長——白老虎連第二十九任連長張雲俊爲代表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入伍的前輩對那段歲月的感嘆和留戀。我身爲407團的後輩,又距此地最近,感到有義務有責任幫前輩們完成這樁心願。返回濰坊後,我便委託一位當地軍迷朋友到營區拍了幾張照片傳到了微信羣裏。

2018年10月22日,我作爲秉承着407團純正血脈的後人,滿懷着一種近乎悲壯的使命感與愛人劉秋月一同踏上了尋找前輩足跡的旅程。

經過兩次公交汽車的轉換和兩公里的步行,終於見到了前輩們口中的李家水坡村

沿村莊東西向中心路繼續向西行約一公里便看到了營區的東圍牆,但見這紅磚圍牆依山就勢高低起伏,猶如一條望不到尾的長龍。再沿緊靠圍牆南北走向的鄉間水泥路南行約五百米西拐至營區南圍牆,就看到了營區大門

大門上掛着兩塊牌匾,嗬,當年還是園林式營院呢

西邊的側門居然是敞開着的,傳達室裏似乎有人,對我倆這不速之客卻不加理會。抬眼望去,哇!高大的白楊樹聳立列隊,這應當是中國軍營標準的道路吧

緊右側便是辦公大樓了

大樓東側的一處小院,只有兩排房子,招待所麼?

疑似招待所後面的這個院落,應當是隨軍家屬院了

院裏還有伙房,大概是團機關食堂,這麼說機關幹部宿舍也應在此處

眼前是一個大操場,雜樹叢生,還有不少車輛行駛標示,看來曾有駕校在此開辦。

遠處隱約可見禮堂

沿操場東側小路爬坡而上,朝禮堂方向前進

禮堂東旁的閱報欄,透露着強烈的時代特徵

巍峨的大禮堂。據張雲俊連長說,1979年他們回撤大嶺時這禮堂還沒啓用呢

禮堂內部殘破不堪

天哪!居然還有眺臺觀衆席,嘖嘖,比咱臨沂大嶺營區的高級多了!座椅上落滿了厚厚的灰塵,但依然排列整齊,完好無缺。這一刻,我猛然聯想到了西安的兵馬俑方陣

這麼高大上的舞臺,哪能沒有生機呢?一時興起,忍不住擺出個造型來

走出禮堂,繼續向西

這就是前輩建造的連隊宿舍了吧,根據老連長描述,房子的樣式沒變。當年是紅磚砌的,眼前卻是水刷石覆牆的,想必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全軍營房修繕中,也和咱大嶺的一樣搞了個“穿衣換帽”,人家這個可是帶廊道的,還是比咱大嶺的高級

牆壁上還有學校的標誌,看來曾做過教室

和大嶺營區格局相似,但這個要壯觀得多

嗯,當年前輩們建造的房子應當就是這個顏色的

一條路,不知通向哪,去看看再說吧

到了一處門口 門裏面

再向裏——哎!這不就是老連長說的拱形車庫嗎?這其中一排可是咱白老虎連建造的哦

道路兩側都有車庫,各三排,每排十五間

唉!當年金戈鐵馬的宿身之地,如今成了養豬養雞鴨的場所

出了車庫,沿一條礫石小路南行,又到一處門口

進去看到幾棟高大的修理車間,這應當是修理連的地方吧

旁邊的一院落裏還堆放着機械部件,有一地方工廠正在工作

還有一處已停業的酒家,東旁一排房屋是服務社,從裝飾來看,可想像得出曾有着燈紅酒綠熙熙攘攘的過去。當初應是團後勤部門了

營區內依然有人居住,工作。問一路遇老哥,他說,軍方已中斷合同,要求將這裏的所有項目和人員於本年底前撤出

要返回了,再回頭看一眼浸透着407團前輩青春和汗水的營地,不由感慨萬千:這偌大的地盤,衆多的建築,他們當年是付出了多少的艱辛苦累啊

藍天遼闊,白雲悠悠。 迎着瑟瑟的秋風,望着如火的霜葉,一股莫名的悲涼之情油然而生襲上心頭,不覺間兩行熱淚滾滾而出,一首蒼涼的歌曲彷彿在耳畔悄然響起: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着一個個 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 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 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哪 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 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軍人後代》微信公衆平臺微信號及二維碼

PLA136137138133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