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安醫生首創"造骨"技術 讓廢臂"長出"17釐米新骨

11月14日在唐都醫院,患者展示手臂康復情況。記者張宇明攝

“一下就緩解了我十幾年的疼痛,你們看,我現在右臂能提東西啦!”14日上午,術後4個月來唐都醫院複查的劉女士高興地展示自己右臂的恢復狀況。原來,劉女士因爲一場車禍導致右肱骨感染性骨缺損,面臨截肢。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採用世界首創改良膜誘導技術,爲其修復重建了17.2釐米長骨頭。據瞭解,該技術屬於在世界範圍內的首次應用。

右臂感染生活難以自理

舉小啞鈴、手臂伸展,看到自己右手臂又能活動自如了,59歲的劉女士喜極而泣。劉女士是山西人,17年前的一場車禍造成她右上臂骨折,當地一家醫院對她進行了鋼板螺釘固定治療,並採用自體骨植骨。

“其間我的傷口一直流膿,起初我並沒太在意,直到去年10月份,右側胳膊皮膚潰爛流膿,螺釘都露出來了,我才慌了神。”劉女士回憶說,由於家庭貧困,自己也沒有認真治療,右臂無法抬起,那段時間別說幹活,連喫飯都要用左手完成,生活自理成了問題。

痛苦不堪的劉女士最終在家人陪同下,來到唐都醫院求醫。接診的骨科副教授張雲飛仔細檢查後發現,劉女士右臂內鋼板和螺釘已經鬆動快掉了,不僅如此,她的大段肱骨骨缺損,存在嚴重感染,而骨感染及骨缺損屬於世界性難題,如果不及時治療,感染進一步加重,劉女士將面臨截肢,治癒難度更大。

創新性使用複合物代替自體骨

張雲飛告訴記者,目前骨缺損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骨搬移、膜誘導等技術。骨搬移需要患者具有一定的殘餘骨量,並要長期使用外固定架進行搬移,由於劉女士骨缺損範圍過大,且搬移時間長,不適用。膜誘導技術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技術,該技術先清除感染壞死骨質,將俗稱的“骨水泥”放入缺損區,一段時間後,“骨水泥”周圍會形成血管化的類骨膜組織。

最後,張雲飛決定爲劉女士一期採用膜誘導、二期生物膜內植骨技術實施手術治療。由於劉女士之前已經做過一次自體骨移植,二期用於植骨的自體骨骨源有限,爲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大量文獻查閱及充分論證,張雲飛創新性地使用負載抗生素的硫酸鈣、磷酸鈣複合物,代替部分自體骨進行重建。

新技術將挽救更多傷殘患者

經過完善的術前準備,2017年11月8日,專家團隊爲劉女士實施了一期手術,清除感染壞死的骨質,放置“骨水泥”,2018年7月9日又實施了二期植骨重建內固定手術。

專家先將之前的填充物取出,以劉女士雙髂後骨顆粒爲主要供骨材料,同時採用負載抗生素的硫酸鈣、磷酸鈣混合物作爲植骨輔助材料,重新植入誘導膜內,從而形成新生有活性的骨頭。

張雲飛說:“這個過程就像剝火腿腸,生長出的誘導膜就是火腿腸腸衣。我們先把腸體也就是傳統‘骨水泥’取出,保留腸衣的完整性,二期再把新的腸體也就是負載抗生素的硫酸鈣、磷酸鈣及自體骨混合物塞入腸衣。”

張雲飛介紹,將硫酸鈣、磷酸鈣混合物與膜誘導技術結合使用,是目前世界範圍內尚未應用的治療組合。硫酸鈣、磷酸鈣有多方面優勢,通過緩釋抗生素可以實現術後較長時間局部抗感染;同時它本身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完美解決了骨源不足的問題;另外它有一定強度,能起到有效支撐的作用。張雲飛表示,希望今後能將此技術推廣轉化應用,挽救更多傷殘患者。

記者張黎娜見習記者馬相

編輯:王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