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知道維新領袖梁啓超 ,但你卻不知道他最重要的的女人既不是妻子也不是母親,卻是一個陪嫁丫鬟。名義上來說,她既不是梁啓超的夫人,也不是他的小妾,卻爲他生下6個兒女。

你很可能看過曾經的一篇爆文《中國最精英的家庭,一定就是他們家了吧……》,提到梁啓超作爲“最強老爸”,教育了一堆超級牛娃 ——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王桂荃,梁啓超的第二夫人,牛娃們事實上的母親,就是這個站在這位“最強老爸”背後的女人。對牛娃們成功教育的軍功章,有梁啓超的一半,也有王桂荃的一半。

她從一個陪嫁丫鬟蛻變成頂起梁家半邊天的女人,她的世界裏由始至終都只有家人,她甘願化作春泥,無言無聲地愛着丈夫和孩子;她甘願化作大樹,忍受無盡風吹日曬,爲孩子投下樹蔭。

她是六個孩子的生母,卻沒人喊她一聲媽

王桂荃原名王來喜,盼望孩子一生喜氣,是標準的鄉下兒女的名字。但她的童年身世卻非常悲慘,4歲時父親去世,忍受繼母虐待,做丫鬟被轉賣了四次,後來作爲陪嫁丫鬟跟隨李蕙仙來到梁家。那時的她已經十幾歲,因爲平時伶俐勤快,很受梁啓超夫婦的喜愛,甚至讓她管理家中財政。梁啓超嫌來喜這名字太過俗氣,還親自爲她改名爲桂荃。名字變得貴氣了些,王桂荃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機。

李蕙仙同梁啓超的婚後生活幸福美滿,但李蕙仙卻始終沒有生下一兒半女,直到6年以後才迎來第一個兒子。爲了梁家香火旺盛,後繼有人,梁啓超在李蕙仙的主持下與王桂荃圓了房,後來王桂荃爲梁家生下了四兒兩女。儘管如此,身爲維新運動領袖的梁啓超,卻因爲納妾違背了自己“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準則,不僅沒有給這個陪嫁丫鬟恰當的名分,甚至要求自己的兒女們叫她“王姑娘”或者“王姨”。六個孩子的生母王桂荃對此毫無怨言,仍然默默爲這個家庭操持,深愛着自己的丈夫和兒女。孩子們也極爲親近王桂荃,不顧父親的忌諱,他們喊李蕙仙“媽”,管王桂荃叫“娘”。

輾轉數年流離失所,她成爲梁啓超背後的女人

王桂荃出身貧寒,沒有機會讀書識字,但人很聰明,也愛學習,梁啓超在家中常教她讀書寫字,到後來寫信、記賬等她都可以自己幹了。在她眼裏,丈夫永遠是那麼高不可攀、風度翩翩。她對生活所渴求的不多,只要能夠同丈夫一起過日子、爲他生兒育女便已是最大的幸福。這也是那個時代最尋常女子們的心願和歸宿。

1908年.梁啓超的九個子女於橫濱雙濤園合影。

1898年,梁啓超遭遇政治危機,朝廷懸賞他的項上人頭。王桂荃跟隨一家人逃亡日本,聰慧的她自學日語,很快便能講出標準流利的東京話,大小家務及對外聯絡都要靠她操辦。梁啓超流亡海外數年,主要以賣文爲生,生活清貧,夫人李蕙仙更是千金大小姐,肩不能抗、手不能提,而且體弱多病。她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負擔着一大家人的飲食起居,慈母般照顧着孩子們,家庭也漸漸和睦安定下來。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站着一個女人。正是因爲王桂荃撐起了這個家,梁啓超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專注於自己的政治事業。她或許並不理解丈夫的政治理想與抱負,但卻懂得相夫教子、勤儉持家是自己的本分。她默默站在丈夫的身後,深情凝視着他高大的身影,內心充溢着滿滿的幸福,自己終於可以幫助到丈夫了。後來梁啓超因反對袁世凱稱帝,遭到袁的忌恨,被迫從天津逃至上海,住處周圍有衆多特務,隨時都有被緝捕暗殺的危險,在那樣的條件下王桂荃依然陪伴着梁啓超,主持家務和對外聯絡。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梁啓超悲痛欲絕,王桂荃百般安慰,悉心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真正成了家裏的主心骨。5年後,梁啓超也因爲腎病和醫療事故與世長辭,去世前他滿懷愧疚地將孩子託付給她,王桂荃快哭成了淚人,堅定道:先生放心,孩子們還有我呢!

梁啓超並沒有留下多少遺產,卻將9個孩子託付給王桂荃。辦理後事又用掉了不少錢,家庭經濟緊張起來。王桂荃爲了維持全家生活,將氣派的舊樓賣給了天津富商,自己也外出打零工補貼家用。抗戰爆發後,生活更加難以爲繼,眼看孩子餓得消瘦,王桂荃將梁家的新樓出租給橫昌綢布店做賬房和庫房,僅留下樑啓超的書房保存書籍,自己和孩子則住進後院的小樓。

在梁啓超、李蕙仙去世以後的歲月裏,王桂荃以一個女人柔弱的肩膀,艱難而又堅決地挑起了照顧全家的重任。9個孩子,個個都是她的心頭肉,捨不得打,捨不得罵,她每日都督促他們用功讀書學習,碰到他們做錯事情也只是溫言細語地教育他們改過。她身上的善良、樸素和堅強,也默默地影響着孩子,成爲他們的人生信條。

1941年,王桂荃變賣家產、向朋友借貸,爲兒子梁思禮湊齊400美元送他出國,梁思達去了雲南,梁思寧參加了新四軍,同年,她又把兒子梁思禮、女兒梁思懿及其新婚夫婿送上了去美國的船。子女們一個個離家、成才,家裏空落落地只剩下王桂荃孤零零的身影。她是孤獨而又幸福的,家中再沒有往日的喧鬧和幸福,但萬幸,這次也沒有辜負丈夫的囑託,孩子們都已經成長爲非常優秀的人。

▲1936年的飲冰室,王桂荃抱着吳荔明

9個子女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人後來成爲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女梁思順是詩詞研究專家;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的軍官,參加過淞滬會戰;次女梁思莊是我國圖書館學專家;四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投身新四軍。當年梁思成學建築,梁思永學考古,梁思忠學軍事。她曾風趣又得意地對別人說:“我這幾個兒子真有趣,思成蓋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裏,思永又去挖房子。”

晚年孤獨離世,她沒有怨言

1949年前夕,小兒子梁思禮與姐姐梁思懿同船回國,無法獲悉他們確切歸期的王桂荃每日在碼頭殷切守望,足足等了半個月。獨自生活了8年,此時的王桂荃已然白髮蒼蒼,熱淚盈眶地擁抱着日夜牽掛的兒女。

晚年的王桂荃依然生活樸素,每天早早起來打掃院子、清理房間,有時還要照料孫子孫女。她自己的喫穿都很節儉,但對兒孫們和親友卻非常大方。1968年,83歲的王桂荃因腸癌孤零零地離世,子女們都沒來及見到他們孃親的最後一面。臨終前,她並沒有留下什麼遺言,也許對她來說,這一世已沒有什麼遺憾了吧,孩子們都過得很好,她現在也可以毫無愧色地在另一個世界與丈夫團聚。1995年,在梁思達和梁思禮的主持下,他們在父親梁啓超的墓旁種下“王桂荃樹”(一顆白皮松)以紀念孃親。

有一種愛,卑賤而高貴。她無怨無悔地爲梁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卻把她的摯愛:丈夫和孩子舉得很高很高,愛他們愛得用盡全力、轟轟烈烈。她一直活得很平庸、很卑賤,每天只忙着柴米油鹽、雞毛蒜皮,但在孩子們眼中,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她折射出了女性身上永恆的光輝:善良和堅強。

作者:爐叔

來源:圍爐夜讀(ID:weiluyedu_)

長按識別二維碼,一鍵加關注

本文編者微信公衆號“民國文藝”介紹:那是一個大時代,那是一個胡適、林語堂、沈從文、魯迅、齊白石、徐悲鴻、張愛玲、徐志摩、林徽因等羣星璀璨、大師輩出的時代!讓我們跟隨着大師的足跡,一起領略那個伴隨着清新壯闊的文藝復興的民國大時代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