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圖說全新凱迪拉克CT6:一次早有預謀的變美|廣州車展

廣州車展前夕,凱迪拉克官方就宣佈將會在展會期間進行全新CT6的國內首秀,駕仕派搶在展會開始之前就實拍到這臺凱迪拉克的新旗艦。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將時間撥回2016年的原石灘車展,凱迪拉克發佈了一臺名爲Escala的概念車,其銳利霸氣的造型就立即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那時候就有媒體預言凱迪拉克會以此爲藍本進行量產車的改造。當這臺新款CT6呈現在我們眼前時,預言成真。而本屆廣州車展,全新CT6將和Escala概念車同臺展出,讓大家可以更直觀的感受來自它們的全新魅力。

現款CT6就是一臺十分耐看的車型,然而全新CT6像是“美人坯子”又做了一例成功的整形手術,效果十分顯著而且還相當驚豔。

大燈是整個前臉的點睛之筆,銳利的造型讓CT6變得更兇狠,配合周圍凹凸有致的造型,會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讓人印象深刻。另外,前臉的變化不僅僅在於前大燈,包括保險槓的其它部分也是大手筆改造,幾乎沒有保留現款的細節設計。

目前駕仕派已知全新CT6將會推出風尚版和運動版,爲用戶提供更豐富的個性化選擇。不同配置將會呈現不同的造型,比如進氣格柵,星點式和盔甲式的中網造型你更喜歡哪個呢。

塗裝的不同也能帶來視覺效果的不同,白色和黑色都爲CT6受歡迎的顏色,如果你購買CT6會選擇哪一種顏色。

側面造型和現款比較接近,筆直有力的腰線,門把手,和C柱後的三角造型都讓人過目不忘。當然19寸的大腳和多幅輪轂是凱迪拉克CT6彰顯風範的重要部件,感覺無論是雙六幅還是雙七幅輪轂都很好看。

 

雖然CT6將車輛前部設計得比較長,不過尾部的比例和線條營造出的視覺效果都是很不錯的,從不同角度去看CT6都能發現它的美。

尾部的變化主要來自於尾燈樣式的改變,向內延伸的全新設計不僅呼應了前大燈造型,還能讓尾部顯得更飽滿,同時鍍鉻飾條貫穿式裝飾,能顯著提高尾部的整體感。

如果說外觀的變化代表凱迪拉克的態度,發動機和變速箱全部換新則代表了硬實力。代號爲LSY的可變缸直噴渦輪發動機,替代了其實還處在黃金期的LTG(很多廠家的產品還不及LTG的水平),而新LSY引擎177kW的最大功率和350Nm的最大扭矩,在目前同類發動機中堪稱優秀。

需要強調的是,它延承了之前在3.0T發動機身上應用的可變缸技術,當工況良好時發動機會自動關閉兩個氣缸,目的是爲了降低油耗——這也是國內率先達到國六B排放標準的發動機。近看機油蓋上面寫的字樣是SAE 0W-20,黏度較低的機油間接反映發動機追求性能的同時還注重燃油經濟性。

內飾是凱迪拉克經典佈局,這也是個人覺得相當耐看的一套設計,而且新款CT6的內飾當中還是有變化的。

儀表盤還是那副相當“有貨”的全液晶儀表盤,信息量相當豐富,而且可以通過方向盤上的多功能按鍵進行調節,界面清晰、反應速度快,能準確進行操作。

感覺在短短几年中,凱迪拉克車型變速箱就從六速換到八速、再到九速,別以爲這就ok了——旗艦車型CT6這一次換裝了10AT變速箱。所以我們迫不及待的想體驗這套全新的2.0T+10AT動力組合,看到變化明顯的擋把,有想掛入D擋開車試駕的衝動。新款的擋把相比現款更容易握住,操作也更方便。控制CUE多媒體系統的方式由原來的觸摸板加旋鈕,變爲現在旋鈕和按鍵,其實我們會感覺越傳統的操作反而會讓人覺得心安。

副駕駛面前和中央扶手附近都用深色木板裝飾,即便是外觀看起來前衛和時尚,CT6還是會營造出沉穩的內飾氛圍,爲消費人羣提供相符合的感受。

五六十年代的凱迪拉克就往自家的車上裝了寬大的座椅,可以說是沙發也不爲過,而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CT6作爲旗艦車型匹配的座椅,不論前排還是後排都非常好的照顧到乘客舒適性,而且調節按鍵在門板旁邊非常方便。

流媒體後視鏡的加入說明凱迪拉克一直將安全系在心上,行車和倒車都可以通過不受干擾的後視鏡來觀察路況。

大量的飾條運用,車內的豪華感相當強烈;無處不在的仿盾型設計,潛移默化的強化乘客對凱迪拉克的品牌認知。

駕仕總結:

外觀和動力系統的變化幅度搞得像垂直換代,這麼大的動靜也沒幾家主機廠能做到。凱迪拉克將顏值和實力繼續提升,這給大家傳導出滿滿正能量的感覺相當好。於我個人來說,至少能在第一時間確認這是一臺顏值超高,而且還配備如此先進科技配備的產品,不免會產生擁有的衝動……不過點開自己銀行卡APP看看裏面的數字,看來最近還是膨脹了,都敢看凱迪拉克CT6了,先還是像凱迪拉克一樣去努力成爲最好的自己吧。

文|道道

圖|道道

前沿資訊 原創觀點

最有逼格的原創型汽車新媒體品牌

新浪微博:@駕仕派

駕仕派現已入駐各大媒體平臺

汽車之家、今日頭條、易車、搜狐、網易

界面、鳳凰新聞、汽車頭條、淘寶達人、百度百家

企鵝媒體平臺、ZAKER、一點資訊、掌上汽車

日均全網瀏覽量超過1,000,000次

版權聯繫:[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