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用藥那些事兒

作者:李友鵬

常言說“用藥如用兵”,此話說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就難了。作進一步分析和推論,這用藥如用兵,而用兵就要打仗,打仗就會有槍炮聲,勝負才能定奪。不可能沒有一點動靜,用藥確實如此,藥物作用於人體與疾病打仗,雙方在進行較量,不可能沒有一點反應和變化。

首先說人的體質。人的體質千差萬別,對某種食物就有過敏的人,如有喫臭豆腐過敏者;有喫醃製鹹雞蛋過敏者;有喫菠菜過敏者;更有對花粉過敏者等等。食物尚且如此,藥物過敏就更不足爲奇了。過敏體質是用藥的高危人羣,幾乎所有的藥都有過敏者。維生素是公認的安全藥,在臨牀上也曾碰到維生素B1過敏的病例;有用阿司匹林過敏者;有用阿莫西林過敏者;更有甚者,抗過敏藥本身還有過敏的病例,如此等等,不一而論,你說奇怪不奇怪?

說怪也不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藥品如水,生命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事有利有弊,藥品也是如此。藥品是醫生手中給病人治病的武器,既能給病人治病也能使病人死於非命(如青黴素過敏性休克)。藥品的最大特點是扶硬的不扶軟的,老百姓管這種現象叫“扶竹竿不扶井繩”,當人體的免疫力尚可時,藉助於藥物的效力則可如杵擊鼓,很快扶持起病人體內的正氣,使疾病很快得以康復;當病人的免疫力低下,已病入膏肓、氣息奄奄時,也是用藥最危險的時候,這也正像熟透的瓜,不動它便罷,稍微一動就可能會出現“瓜熟蒂自落”的現象。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藥品不是萬能的!大家需要明白的是這樣一個道理,很多疾病尤其是大病、疑難病,不是僅靠藥物就能治好的,而是通過中西藥物的輔助治療恢復了患者機體的自愈功能而慢慢好轉的,作爲病人對這一點要充分認識,所以,不要對藥物抱有太大的幻想,不要過分依賴藥物。

“藥之本性在毒,無毒則不成藥”。這種老說法是特指中藥而言,仔細想想不無道理,實際上西藥亦是如此。原來有一種說法是“中藥傷肝、西藥傷腎”,仔細分析此話還真是一語成讖。有些中藥確實傷肝,如何首烏、番瀉葉、艾葉、苦蔘、白果等,有些西藥又確實傷腎,如抗結核一線藥、抗生素類、糖皮質激素類藥等都對肝腎有損害作用。是藥三分毒,不管中藥西藥,只要有毒性的藥物,久服都會傷肝傷腎,所以沒有哪一種藥物是絕對安全的。

關於慢性病對藥物的依賴和長期服用。我們不要期待藥物的一勞永逸,這也和喫飯一樣,喫飽一頓不可能管長久,胃一旦排空就覺餓。喫飯是爲了活着,喫藥是爲了活得更長久。用藥一旦過了半衰期(藥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濃度時間)也就無效了。就是降壓藥、降脂藥、降糖藥等也不是一勞永逸。不正常生理指標的海綿屬性決定了服藥的長期性。

關於降壓藥的服用,一旦選擇了某種降壓藥適合了你就要一直服用,不要輕易換藥,一般要用上七八年甚至十年,直到用的不管用了,“耐藥”了,再考慮換藥。而一旦確診爲高血壓沒有症狀也應該服藥,千萬不要自行貿然停藥,以防止得急性病(如腦梗、心梗),防止降壓停藥綜合症的發生。

再如降脂藥,任何一種降脂藥都無法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一旦停藥血脂往往又反彈到治療前水平,正確合理膳食是根本,小劑量長期服用是經驗之談。醫療和服藥的目的是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假如血脂沒有降到正常水平也要堅持服用,沒有使鈣化的栓子脫落,沒有發生心梗、腦梗就不錯了。就是服用中藥或保健品也是這樣,在中西藥物的使用上“一勞永逸”的事情是沒有的。

關於藥品價格與藥品的療效是否成正比。事實證明這兩者是不能成正比的,所以要端正認識,不能完全以藥品價格論療效,價格貴的藥品不等於療效就好,價格便宜的藥品不等於療效就差。“萬變不離其宗”,多數新劑型、新藥品、新名稱都是老藥的變種,其主要成分是一樣的,治療範圍是一樣的。舊瓶裝新酒,換個新的名字身價就翻番,製藥廠和醫院的收益增加了,卻給患者增加了就醫成本,加重了經濟負擔。所以不要以價格高低論藥品之好壞,要以藥品療效論英雄,有療效的就是好藥。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能治好疾病的就是良藥。

最後再談一下土單偏方的問題,我們決不可忽視土單驗方和偏方的作用,在過去缺醫少藥的年代可是解決了大問題的。俗話說“偏方治百病”,有些土單驗方和偏方,是人民羣衆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與疾病作鬥爭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在過去缺醫少藥的年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洋蔥汁塗擦治療頭皮瘙癢、頭皮屑;黃瓜汁治療溼疹;土豆片貼敷治療局部硬結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偏方,如此實例,不勝枚舉。由於科技的發展,這些舊時代的產物顯得有些原始和落後,對於這些方子要棄之糟粕、吸取精華,有針對性地繼承和選用,不可忽視和完全磨滅其作用,有時偏方能治大病,小偏方能解決大問題,那種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藥物的特殊性以及病情的不確定性造成了醫學職業的高危性。行醫用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當醫生是腳踩兩院,一隻腳在醫院,一隻腳在法院,一旦用錯了藥出了醫療事故病人是弱者,民衆的唾沫也能把醫生淹死,這恐怕就是醫生謹言慎行的主要原因。“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這就是說藥物對症的問題。中醫講:“藥症相符,大黃也補;藥不對症,蔘茸也毒。”中醫還講究“惟能用毒藥,方爲良醫”,因爲毒藥效果較好。當醫生就是在一萬多種西藥、一千八百多種中藥中選擇最有效的藥物和方劑,反覆權衡利弊關係後再決定使用何種藥物。中醫治病往往是多味藥組合,這個病是這幾味藥,那個病可能是另外幾種藥,並有愈開愈多的趨勢,有的方劑甚至開到五十多種藥。鑑於此,學問不能停留在原始狀態,要不斷深化,方劑要越來越簡單化,研究試用有效後要像成藥一樣定型,使其大衆化、普遍化、便捷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應用於臨牀,爲人民健康服務。

“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要謹遵古訓行醫,防止醫德滑坡,變成唯利是圖的小人。我是醫學中人,其觀點又像是遊走在醫學邊緣的人,我的觀點是少喫藥,喫對藥,有病不能亂喫藥,慢病還要常服藥,不隨便自購抗生素類藥。我爲老祖宗的傳統治療方法點贊,爲醫學科技的發展歡呼,爲藥物的不合理使用而擔憂,也爲小傷小病開大藥方動輒就上千元的藥費單子而感到心痛。

(2018.11.10)

【作者簡介】李友鵬(男),知名中醫,北京名醫名方研究推廣中心特邀研究員,河南仲景醫藥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國特效醫術發掘整理委員會專業委員。原籍山東齊河,現居山東濟南。文學愛好者,熱愛生命,熱心公益事業,注重中醫養生研究和疑難雜症的治療,先後發表學術論文與詩歌100多篇,創城徵文獲得濟南市一等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