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足的人不是没有坏日子,只是他们内心富有,超然物外。波斯有一句谚语说: “在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之前,我一直因为没有鞋而抱怨。

原标题:人生,就浓缩成3句话

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清。

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你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决定了你过什么样的人生。人的一生就浓缩在这三句话中。

一、得失随缘

作家白落梅说:“一切荣辱,皆归尘土。得失随缘,才能自在安宁。”

人的一生总是在得到与失去中徘徊。 得到了,不代表一辈子属于我们;失去了,也不代表无法再拥有。

太过计较得失,就会失去内心的平和,成为一种精神负累,压垮自己。

缘合则聚,缘灭则散; 不执于苦,不执于乐;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便好!

二、知足常乐

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

西方有一则寓言故事,一位国王过着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日子。 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都给了他,但是他仍然不快乐。

一位大臣向国王献计: “在全国找到一个最快乐的人,把他身上的那件衬衫脱下来,给国王穿上,国王就会快乐。”

国王派人四处寻找,访遍朝廷显要、朱门豪家。

人人都有烦恼,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不快乐。 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快乐的人,可大臣却没法拿到他的衬衫。

国王很不高兴: “我是一国之君,怎么会连一件衬衫都得不到?”

大臣答道: “这个人是一个农夫,从来都是光着膀子在田里劳作,连一件衬衫都没有。”

散文家梁实秋说: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

快乐是一种心境,和你拥有的多少无关,和你的心理状态有关。 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有一回梁实秋生病住院,在病床上僵卧了十几天。 病愈出院,刚迈出大门。

看到风和日丽,阳光普照,街边店铺门庭若市,路上行人熙熙攘攘,不由得从心底里感到一阵欢快。

波斯有一句谚语说: “在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之前,我一直因为没有鞋而抱怨。”

一个懂得知足的人,目之所及都是风景。 看山有山的巍峨,看水有水的温柔,看月有月的明澈。

作家毕淑敏说过: “好日子和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你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好日子——天天蜜里调油;也不可能都是坏日子——每时每刻黄连拌苦胆。”

知足的人不是没有坏日子,只是他们内心富有,超然物外。 不事事较真,不怨天尤人。对拥有的满足,对眼前的珍惜。

贪婪的人即使在好日子里,也常常被外界的诱惑牵着鼻子走。 永远感受不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被自己的欲望所拖累。

三、难得糊涂

清代画家郑板桥说: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一个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

斯蒂芬妮是一位会计师,因为从事数字和计算的工作,生活中的她也养成了斤斤计较的习惯。 每天都在脑子里计算着,哪条路线最节省时间,哪家餐厅最优惠。

对待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是如此,斯蒂芬妮吃不得一点亏。 她的过于算计,让人心生嫌隙。

太过精明不仅没有让她生活得更好,反而患上了心理疾病。 直到有一次生病住院,斯蒂芬妮还躺在病床上,处心积虑地和医生商量怎么治疗更省钱。

医生忍不住打断她: “如果你连命都没了,你再算计还有什么用?”

白岩松说:“人生的两个基本点是,糊涂点,潇洒点。”

在钱财利益上糊涂一点,不伤和气; 在人情世故中糊涂一点,无愧于心;在流言蜚语中糊涂一点,不累耳根。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落水者,在宽阔的河面上挣扎,其中一个人视力极好,另一个患有近视。

突然,视力好的那个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们这边漂来。

患有近视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 于是两人拼尽全力向小船游过去。游着游着,视力好的那位停了下来。

因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头。 患有近视的人却并不知道那是一截木头,他还朝着目标奋力向前游着。

但当他终于游到目的地,并发现那竟然是一截木头时,他已离岸边不远了,最终获救了。 而视力好的那位,就这样在水里丧失了生命。

糊涂是一种智慧,有些事看得太真切,就没了动力; 糊涂是一种境界,有些人看得太透彻,就没了期待。

看透不说透,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没必要事事较真,自己活得简单舒服就好了。

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清。凡事太过,缘分必失。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抱朴守拙;情商的最高境界,是难得糊涂。

人生说到底,就浓缩成三句话: 得失随缘是看淡,看淡就能超然物外;知足常乐是看开,看开就能怡然自得;难得糊涂是看破,看破就能淡定从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