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中國電影的頒獎季也相繼而至。社交媒體對於“金馬獎海報”的討論一直未斷。幾大熱門電影節今年公佈宣傳海報一時衝上話題熱搜榜:

金馬獎海報,從“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的設計概念出發,光影粒子組成金馬主軸人物的側臉“山峯”。互爲表裏的光影,代表電影的主角和配角、臺前和幕後,處處足見設計師在海報設計上所花費的心思;而金雞獎的海報,則被網友言簡意賅地評價爲“男科醫院門口的宣傳海報”。

因爲金馬獎海報的設計水準向來都是業界公認的標杆,所以這種赤裸裸對比實在過於殘忍。但若細究的話,這兩個關注度都很高的電影節,今年在宣傳上的用心程度上也不僅只是一張海報的差距。

從海報到入圍者訪談影片,今年的金馬獎卯足了勁博關注

自從發佈了頗具質感的“主視覺海報”之後,今年的金馬獎一直卯足了勁兒,不斷地用各類宣傳物料吸引大衆眼球,紮紮實實地走了一波長期宣傳。以下【話娛】對今年金馬獎的部分物料宣傳進行了簡要梳理:

除早期發佈的海報之外,其“入圍名單”、“最佳導演女主男主入圍者系列照片”、“最佳導演女主男主入圍訪談影片”等宣傳物料一經發布,因爲入圍者本身較高的關注度以及物料製作的精良性,每次都能夠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一定程度的話題討論,獲得不錯的口碑反響。

同時,在金馬獎的官方微博上,也一直在持續更新和推出“焦點影人”、“金馬電影大師課”、“金馬影展系列影片”以及一些金馬影展相關的周邊產品,以較高頻率的曝光金馬獎相關籌備進程。

此外,目前各社交網絡上對於本屆“金馬影帝”、“金馬影后”、“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等重量級獎項歸屬預測的討論也一直保持較高的話題活躍度,一波又一波的媒體和影迷預測不斷出爐。甚至在宣傳早期,連人氣演員楊冪“想要憑藉《寶貝兒》中的角色入圍金馬影后候選人但未如願而遭到羣嘲”的話題,也無償爲今年的金馬獎宣傳送了一波不小的熱度。

而到了頒獎典禮即將舉行的前夕,微博上更是鋪天蓋地的關於周迅、胡歌、鄧超和孫儷等大牌明星前往臺北參加金馬獎的機場通告,大衆對於這屆金馬的關注和熱情更加不減。

除了早些年內地影人黃渤擔任金馬獎主持人,近年金馬受到內地網友如此關注,是在2016年周冬雨和馬思純憑藉《七月與安生》獲得金馬“雙黃蛋影后”的時候。而今年的金馬獎之所以能獲得較高的關注,除了高密度的精品宣傳,主要是因爲它背後宣傳的主體多是內地影人和影片。

各項提名幾乎被內地影人和影片包攬,年過半百的金馬愈加開放和包容

雖有後起之秀“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緊緊追趕,但“金馬獎”、“金像獎”和“金雞獎”向來被稱之爲兩岸三地最著名的“三大中國電影節”。

但時過境遷,不僅是內地電影產業飛速發展,在多年博弈之間,表彰中國電影的“三大電影節”之間的格局也已悄然發生變化。正如網友所言的“金雞無力百花殘,金像只愛落寞港片”:時常爆冷而且過於重視“主旋律價值觀”的金雞獎,對於電影本身藝術性的關注有限;而一直堅持將目光侷限於香港本土電影的金像獎,隨着香港電影的沒落而越來越落寞。

因此,相較之下,向來對於電影評選嚴肅而認真的金馬獎,越來越對華語電影更加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究其原因,除了它多年對電影藝術性表現和社會性表達要求的堅持,還是它自身近些年愈加凸顯的包容格局。

若單就內地電影來說,金馬獎的包容首先是對於內地獨立電影和內地青年電影人的包容。2014年,張艾嘉接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大力推動獨立電影傳播。因此,《推拿》、《心迷宮》、《路邊野餐》、《塔洛》、《不成問題的問題》和《八月》等不被市場青睞的小衆獨立電影,因爲金馬獎的肯定,而獲得了大衆和業內的關注。

尤其是第54屆金馬獎,就有9部獨立片獲得了20項提名。而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獲獎影片《八月》,“演員都是素人”,“黑白影像創作”,屬於是“小衆之極”的詩意影片。雖然貢獻票房的普通大衆,吐槽“大多數影片不認識”,對這種類型的影片存在接受壁壘,但正是金馬獎在電影本身藝術性的堅持和題材上的包容,使得它們進入了大衆話題討論範圍,獲得一定程度上的關注。

在商業市場上無法獲得尊嚴的優質獨立電影,似乎都在金馬獎這裏找到了尊嚴。

而在今年的提名名單上,金馬獎的這種包容和開放得到了進一步的延展和擴大。

在這個頗爲多元化的名單上,不僅是大陸影人和港臺影人的齊聚一堂,更是不同題材類型影片的多花齊發。尤其是今年的最佳劇情片單元的提名,相較於往年,在題材上最明顯的變化在於,票房商業大片和小衆藝術片的共存:

既有視覺美學上東方韻味十足但又屬於典型商業類型片敘事的《影》領跑12項提名,也有“時長達4個小時”映射校園暴力的鋒芒之作《大象席地而坐》,更有擁有“長達60分鐘3D長鏡頭”的實驗性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甚至還有探討LGBT題材的《誰先愛上他的》。尤其是《我不是藥神》這種探討嚴肅社會性話題卻創造票房奇蹟電影的入圍,被認爲是向來忽略高票房影片的金馬獎評審口味的新變化,意義不小。

因此,這次金馬獎劇情長片的提名,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大陸電影和臺灣電影的競爭,實際上也是不同影片類型的較量。

此外,據悉此次獲提名的十位影人將全部如約出席。電影人對於電影節如此重視,目前在中國,也許只有金馬獎的號召力纔行。甚至連之前因爲“爆冷失落金馬影后”而“放言不會再來金馬”的鞏俐,此次大氣擔任本屆金馬評委會主席,也都顯示了在電影獎項格局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的時候,電影人和電影節之間建立在對藝術尊重之上的相互認可和包容。

又是一個“神仙打架年”,今年金馬獎會不會又“分豬肉”?

對於今年十分激烈的競爭陣容,網友們說,看來今年的金馬獎,又是一個“神仙打架年”。而對於這種在藝術水準上難分伯仲的“神仙打架年”,金馬獎一貫的應對策略就是“分豬肉”:

在第43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最大的贏家是影片《父子》和《如果愛》,前者獲得最佳影片和影帝,後者獲得最佳導演和影后,兩者在獎項數量勢均力敵。但這屆金馬獎的爭議之處恰恰在於“獎項分配刻意均勻”:因爲《父子》是導演譚家明沉寂17年之後的復出之作,雖然獲得了最佳影片,但這個最佳影片得主卻連“最佳導演”的提名都未獲得,邏輯上實在講不通。

而金馬獎最經典的“分豬肉”做法可以回溯到第28屆。在這屆金馬獎上,李安的《推手》、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關錦鵬的《阮玲玉》、王家衛的《阿飛正傳》四大強片聚集,不僅臺港強片大火拼,演員競爭也十分激烈。所以在這種“令人爲難”的狀況下,最佳劇情片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得,最佳導演由《阿飛正傳》的王家衛獲得,最佳男主角由《推手》的郎雄獲得,最佳女主角由《阮玲玉》中的張曼玉獲得,金馬獎採用了“一片一獎”的分配方式,四片分豬肉,誰也不招惹。

標榜公正評選獎項的金馬獎卻成了“老好人”。

雖然這種“分豬肉”這種做法,有時是爲了“照顧”參與影片情緒,有時候是出於政治原因,但這種表面上看似數量均勻的獎項分配方法,爲了表現公允而刻意公允,在一定程度有失公允,對於電影節本身的公信力的建立是一種不小的傷害。

此外,對於臺灣本土電影,除了影片本身具備一定競爭力的《是誰先愛上他》,此次獲得金馬獎提名的還有劉若英的處女座《後來的我們》。這種提名雖然存在充數的嫌疑,也在從側面反映了,一向注重公信力的金馬獎還是在冒着風險爲臺灣地區的本土電影挽留顏面。

而在同樣是各大佳片和實力演員齊聚的今年,很顯然,金馬又不得不面對這個“熟悉而艱難”的問題。

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在即,目前頗受好評的金馬獎,到底是要選擇讓往日曆史再現,還是從堅定地從藝術本身出發,不斷樹立華語電影節的新標杆,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韓樹

責編:金宇

副主編:金宇

轉載、投稿、商務合作可掃我

電話號碼:13161891513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