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金田村爆发到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历史14年,最终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有重要历史地位,被称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甚至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曾几何时,太平军席卷我国大江南北,把清绿营、八旗、湘军打得落花流水,并几乎送清庭进历史坟墓。但它最终是失败了,清王朝国祚也得以再延续50年。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学界多有讨论,包括偏师北伐消耗太平军精锐、天京事变消耗国力元气、天王纵乐不作为、拜上帝教极端思想落后等因素。纵横国史在前不久的《太平天国一流战略家:若三条大计被采纳,清朝将提前灭亡》一文中认为,如果洪秀全、杨秀清两王若能采纳天地会出身、作战勇猛、堪称太平天国一流战略家的罗大纲的三条灭清大计,清王朝可能会提前灭亡。

该文发布后,获得了13万余阅读量,收藏700多,转发近400,而评论也有120多条。在这100多条评论中,网友“诗和远方2170”提出了六点反对意见,评论分析相当精彩,也获得了123个赞,并有人在其后跟帖赞其为“评论人才”。纵横国史亦认为此网友评析精彩,摘录如下:

第一,罗大纲太小觑清王朝的实力了,从他所献的上中下三策来看,乍一看头头是道,信心满满,以为扭转乾坤只在反掌之间,但认真分析却是经不起推敲。为何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却最终败亡?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没有战略大后方。李闯一路攻州破府屡败官军势不可挡,天下无人敢撄其锋,然而他的战略行动就像猴子辨包谷,一路走一路丢。天下都被他打下来了,却一城一地都不属于他的。只有建立了巩固的战略根据地,作战所需的物资给养以及兵员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进可问鼎天下,退亦足以自守。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大军不是也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天津外围了吗?可最终如何?犯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的兵家大忌最终全军覆没。此其一也。

第二,南京城是一个不适宜做首都的城市,举凡历朝定都南京的政权均为短命王朝,包括国民政府。因为金陵王气被秦始皇用铜砖埋地给镇压了,这就是金陵一名的由来。表面上看东南半壁富甲天下,财赋稻米多出其间,但一条万里长江就把南京给围困了,清王朝苦心经营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直接封锁了天国的出路使其施展不得,此其二也。

第三,洪秀全定都南京后革命意志逐渐消沉,不再锐意进取而是耽于声色歌舞,开始分封诸王,腐化堕落,他本人志大才疏只擅长耍阴谋玩弄权术而无经略天下之雄才大略,对于东王西王翼王皆多怀猜忌而未能使尽其才相反却处处掣肘,此其三也。

第四,天国内讧英才尽丧,人心土崩瓦解,失去凝聚力,尤其是善于统筹全局对诸王发号施令的东王杨秀清死后,韦昌辉石达开及广大义军死的死散的散,严重消耗了太平天国的革命力量,后来虽有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之秀勉力维持局面,然信仰沦丧人心崩溃已无力回天矣!此其四也。

第五,满清王朝虽经西方列强与太平军内外吊打,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的国力尚存,特别是起用绿营、湘军、淮军参战后,以汉制汉声势大振,两座水师大营牢牢地扼在南京的咽喉上让其始终无法挣脱,此其五也。

第六,太平军宣扬洋教,与中国传统儒教格格不入且互相抵触,又不重视读书人,招致广大士人的抵制和不满,田朝田亩制度空有其名而无其实,广大农民并未获益,有此诸多不利,天国岂能不败?

从网友“诗和远方2170”的六点评论中可以看到,他(她)反对的核心大概是罗大纲小看了清王朝的真正实力,其提出的“灭清三策”表面有理,实际不经推敲,原因一是太平军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无法获得战争所必须的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二是南京是四战之地,且战略条件有缺陷,历朝历代鲜有作首都者;三是洪秀全个人因素;四是天京事变,内讧使太平军失去凝聚力;五是清王朝军事实力仍在;六是太平军的治国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且其推行的土地制度无法使农民真正受益。

各位小伙伴,欢迎参考纵横国史《太平天国一流战略家:若三条大计被采纳,清朝将提前灭亡》一文进行交流评论,相互促进。总之,纵横国史认为罗大纲的“灭清三策”确实妙,而网友“诗和远方2170”的认识亦有其自身道理,但我们仍然坚持原来观点,并从后来太平军孤军北伐的惨败和受制于清军水师两大缺陷的史实来看,认为罗大纲确实配得起太平天国一流的战略家,而其“灭清三策”就太平军而言,若采用,可能历史真的会改写。各位小伙伴又是怎样认为的呢?欢迎留言。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涨知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