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法開始步入微時代,創作表現爲審美趨同、藝術個性缺乏、文化功能隱退,僞傳統、形式至上、空泛抒情的作品充斥着各類大小展覽,加上新興傳媒的介入,中國書法大繁榮大發展的局面在泡沫化的發酵和膨脹。一批書法界的有識之士開始迴歸傳統書法的筆墨環境訓練,加強藝術、學術修養的補給,藝術風格的自我涵養,對古代文人書法的當代價值探索,並且這類活動逐漸得到權威學術組織的認可和積極響應,其倡導的當代書法的文人化傾向和書法文化價值顯現,越來越受到書法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同。

藝術簡歷:

陳智,別署棹雪齋。1969年9月生於安徽肥東。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爲中國書協會員、中國評協會員、安徽省書協副主席,安徽省書協學術委員會主任、安徽省青年書協顧問、合肥市書協主席。安徽省文化藝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專家,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合肥市拔尖人才評審專家。社會兼任九華山佛學院客座教授、合肥市政協常委等。

書法作品曾參加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第八屆國際書法大展,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展覽,紀念中國書協成立三十週年優秀會員作品展,全國著名書法家走進奧運場館書法展覽等全國性重要展覽近二十次。並獲得安徽省政府社科獎藝術獎,合肥市政府社科獎,安徽省文聯首屆十佳青年書法家。

理論研究成果入選全國近現代書法研討會,全國行草書論壇等重要學術活動二十餘次。並獲中國文聯第六屆、第九屆文藝評論獎二等獎,中日詩書論壇優秀論文獎,安徽省文藝評論獎,多次受邀擔任全國書法學術研討會評委;論文100餘篇發表於《中國書法》《中國書畫》《書法報》等衆多專業報刊雜誌。2009年起策劃並主持全國近現代江淮書風研究、鄧石如與清代碑學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1997年起先後在安徽、河南、山東、廣州等地舉辦陳智書法藝術展,以及墨證菩提,翰墨心香,一期一會等禪意主題書法展覽,備受書界關注;著有《墨證菩提——陳智書法藝術》《近現代江淮書風研究》《陳智書法藝術》《中國當代書壇名家手卷系列叢書•陳智卷》《臨摹與創作》等七種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2005、 2011、2014年分別隨政府代表團出訪韓國、美國進行藝術交流並舉辦書畫聯展,部分作品被日、美、新、韓等國家和國內衆多美術館和藝術機構收藏。

文人書法的當代意義/陳智

文人書法提出的意義

中國書法處於當代兼容幷蓄的宏觀美學視野中,藝術學科的交叉發展,藝術理論的相互滲透,一方面讓書法藝術接收了許多新的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顯得不那麼“純粹”,但另一方面卻又大大拓寬了書法藝術的生存空間。當代書法創作的發展先後經歷了前衛派、現代派、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水墨試驗、學院派、新文人書法等等概念提出,再加上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始,全國性書法展覽選拔機制的形成,進入新世紀以來愈演愈烈,書法藝術的展覽繁榮伴隨着如上各種流派的出現而顯得更加熱鬧。而絕大多數書法學習者甚至書法明星,對書法史沒有全面的瞭解,對傳統的書法藝術理論沒有基礎的認知,通過階段性的單一臨帖、瞭解時尚展覽模式、獲得參展獲獎的資格,從而步入書壇,儼然名家。殊不知,書法藝術的學習和研究是一個綜合素質的體現,離不開對藝術傳統的深入,更離不開自身文化特徵和性格特徵的滋養。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清尚質的發展脈絡顯示出書法在每個時期的繼承、創新與發展帶來的鮮明的時代特徵。當代書法技術型、裝飾型、表現型書法氾濫,唯一缺少的是對書法本體文化內涵的現實觀照。因此,我們現在關於文人書法的提出,就是要改變只追求形式主義、展覽效應,沒有精神內涵和個性特徵,空洞、乏味的書法創作現狀。並將書法藝術的外延範圍逐步收小,與書法愛好、書法技術、書法裝飾相區分開來。而且,書法藝術作爲一種純粹的藝術形態,雖然具有漢民族的文化基因,但絕不是人儘可爲的普世藝術,必將呈現出獨特的審美對象特質,其陽春白雪的特徵會越來越突出。

縱觀書法史,宋代寫意書風對唐代法度的反叛、清代的碑學中興對趙董書風和館閣書體的反叛,文藝的每一次自覺時代,書法的藝術化表現始終是遊走在由實用走向獨立審美的二元模式之中。我們提出文人書法是在尊重傳統書法精神爲傳統正宗的基礎之上,它強調書家個人情感的抒發和表達,強調“書爲心畫”和“獨抒性靈”。即便是打着“突破傳統文人書法束縛”旗幟的碑派書家,仍然堅守着中國文人所固有的文化品格,其骨子裏滲透的仍然是文人氣質和傳統素養。正如康有爲所說,“以人之靈而創文字,則不獨一創已也。其靈不能自己,則必數變焉。故由蟲篆而變籀,由籀而變秦分,由秦分而變漢分,由漢分而變真書,變行草,皆人靈不能自己也。”(《廣藝舟雙楫·原書第一》)體現在實踐中便是藝術創造精神的個體體證。此創造精神得益於書法最根本的藝術價值追求。文人書法作爲中國古典書法的主流,強調對書法創作主體的行爲關照,也就是強調人的精神意識,包含文化價值取向和個性行爲表現。

因此,當代繁榮的書法創作缺少的不是對傳統的簡單繼承,而是人文精神的確立,缺少的是中國書法的文化精神延續。有學者說書法創作擯棄了展覽中的名利追求後,剩下的應該是閒適自在的心境。在此種心境下的創作心理是安逸、自在的,是宗白華先生所提倡的“散步”狀態,這隻能是藝術創作狀態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蘇軾的《寒食帖》,鄧石如的《陳寄鶴書》,包括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卻都非是在閒適自在的心境中完成的。文人書法中的文化精神更應該是指一種真實的、悲憫的、與人類普遍情感相通的精神,是在傳統文化底蘊的影響下,由感而發的,是生命本質的認同,是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的哲理思辨。文人書法的價值應該是超越權勢和財富的價值判斷,進入無功利審美生態場所的範疇,這也是當代所謂名家書法價格至上,價值取向被低估的一個死穴。

當代書法創作現狀之分析

當代書法從上世紀7、80年代的復甦,書發熱興起以來,受80年代各種文藝思潮,尤其是西方藝術思潮的介入,時代思潮突破了固有的觀念禁錮,書法實踐者因爲開放的社會形態和學術思想的自由,書法家的使命意識和個性解放使得大家改良傳統書法的願望顯得如此迫切。從老一輩書法家最初對傳統書法的無限依賴,到新生代書法家利用西方文藝思潮,對幾千年的傳統書法創作形式進行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和思考,並且做出了大膽的反叛,雖然這些藝術實踐後來被證實是一種實踐偏向,但其對當代書法發展的探索意義卻是不容否定的。90年代開始以中國書協和各級地方書協組織等權威的學術團體爲主體,引進西方現代的評審機制,書法活動開始全面進入展覽化階段,這爲繁榮書法創作、選拔書法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並且各種書法理論研討會、書法流派研究探索方興未艾,及時的與展覽模式形成了有效互動,同時讓一批有學術思想的書法家開始走到了當代書法的前沿陣地。這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藝術追求相結合的書法潮流,既包含了對中國書法創作的繼承與發揚,也包括了中國書法全面復興後新舊融合的主流創作模式。進入新世紀以後,活躍的學術思潮開始逐漸冷卻,書法創作藉着傳統迴歸的旗號,藝術思考形成相對單一的聲音。加上主流書法展覽的極度擴張,從選拔人才到培訓人才,書法展覽和藝術產品似乎全面進入了產業化時代,造就了大批技術型的書法人才。書法開始步入微時代,創作表現爲審美趨同、藝術個性缺乏、文化功能隱退,僞傳統、形式至上、空泛抒情的作品充斥着各類大小展覽,加上新興傳媒的介入,中國書法大繁榮大發展的局面在泡沫化的發酵和膨脹。伴隨着批量生產而來的書法作品卻在思想、學術、文化、個性方面暴露出讓人憂鬱的蒼白和亂象。

在現有的文化背景中,中國書法在當代文化場域中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展廳展示的類“大衆化”活動來完成的。一方面,書法的發展首先是靠一些大衆化的藝術審美活動來展開,對展覽有着嚴重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書法的展示活動,雖也有着精英化的傾向,但更是作爲一個文化“事件”來引起大家的關注和參與。舉辦書法展覽和書法比賽,原來的目的是弘揚傳統的文化精神,交流書法技藝、展示書法創作成果,讓更多的人關注、熱愛中國書法,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而這美好的初衷到最後越來越演變成一場形式化的大比拼,的確應當引起當代書法界的深刻反思。

難得可喜的是,近年來以藝術雅集、學術提名等民間形式組織的藝術活動,成爲當代主流書法展覽的有效補充。一批書法界的有識之士開始迴歸傳統書法的筆墨環境訓練,加強藝術、學術修養的補給,藝術風格的自我涵養,對古代文人書法的當代價值探索,並且這類活動逐漸得到權威學術組織的認可和積極響應,其倡導的當代書法的文人化傾向和書法文化價值顯現,越來越受到書法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同。

文人書法的當代探索

作爲一門歷史傳承性很強的藝術形式,書法的發展或者說文人書法的發展如何才能具有“當代性”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當前學界提出的“新文人書法”是和當代文化語境、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比較契合的,它承接的是傳統文人書法的餘脈,高舉的仍然是文人書法的大旗。事實上,書法自晉唐以降的發展史,其主流就是文人書法的流變史,書法的當代特質很自然的具有時代特徵,而無所謂新、舊文人書法之分。文人書法在當代的發展就是要倡導文質兼備的創作風尚,是要培養內蘊豐富的意境和氣格,是要求書家在自性解放的基礎上,創作上具有與當代語境相融合的個體學識與修養表達。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他的《陋室銘》中就曾用這樣的詩句來描述理想中的文人生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以陋室清貧的情境來反襯文人們所追求的精神家園的富貴高雅,這是真正的傳統文人的貴族精神。將由來已久的傳統書齋文人生活模式或生存方式與現代展廳式書法創作相比較,便不難發現我們當代書法本質的差別和精神偏離。在新時代發展的現實中,我們不能脫離展廳文化,我們也不能不受大衆傳媒科學的影響,我們更不能成爲獨守“陋室”的清心寡慾者,然而,我們有呼喚書法藝術文化精神迴歸的責任和擔當。客觀的認識中國書法,傳承書法作爲藝術所體現的傳統人文精神,理解書法作爲中國文化核心的意義,就必須把書法納入到當代大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解讀。因此,文人書法在當代書法發展的探索意義就更值得引起關注。

就我們的認識,當代書法應主動的從展覽評判、價格評判標準逐步轉向價值評判。對傳統書法精神繼承的文人書法應當成爲一種主流書法風尚倡導。同時,書法是大衆審美還是小衆審美取向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的。在當代社會,書法的實用功能在弱化,而藝術功能在強化。書法作爲一種當代藝術形式,其本身具有的大衆性也必將逐步弱化,必然從古代的大衆普遍欣賞轉向小衆的藝術鑑賞。所以,我們判斷,未來的書法發展,權威學術團體的展覽指向和導向功能亟待及時的糾偏,對傳統書法有積極的繼承、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有獨立的筆墨語言、有與自己藝術創作相一致的明確的學術主張,並逐步得到社會認可的文人書法必將成爲未來書法發展的主流代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