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诸葛亮来说,李严无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让人不得不拔掉的大臣。”托孤之后,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严就留在了永安。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204期 文/东方夜未眠)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述了刘备临死之前留下一员上将,他就是专门制约诸葛亮的李严。李严属于益州东州集团的一员,是刘备拉拢的对象,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辅臣结构,也是刘备希望能够让蜀汉长久治安的一种策略。只是让刘备万万没有想到,刘备赋予重任上将,却是一个听宣不听调的人,时不时怂恿诸葛亮造反,最后被诸葛亮联合朝臣废掉。

我们都知道,刘备托孤在永安白帝城,刘备病重的时候,把诸葛亮和李严从成都召来托孤。。《三国志》记载:“先主病笃,讬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托孤之后,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严就留在了永安。形成一内一外的格局。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封武乡侯。李严封都乡侯;而且假节,就是授予他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就是再给他加一个荣誉职务。

这个时候的李严可以说统管内外军事,手握重兵的大将。然而有一点遗憾的时候,就是就是坐镇永安,远离朝堂。相反,诸葛亮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以说已经慢慢的开始往权臣方向发展了。这个时候,诸葛亮和李严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了,实际上他和诸葛亮相比是处处不如。
诸葛亮不仅是丞相,还有益州牧身份,地位超然。诸葛亮还有开府治事的权限,这是李严没有的。对于李严本人而言,同样是托孤大臣,为什么自己的待遇处处不如诸葛亮。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曾多次与蜀汉大臣闹矛盾,还曾逼反牙门将王冲。所以与诸葛亮有很大的矛盾,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离心离德。

具体表现在哪里呢?那就是典型的听宣不听调。公元226(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下命令调李严率军去镇守汉中,作为支撑。结果李严不但想办法拖延不去,还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这个诸葛亮怎么可能批准,没有答应,李严也就没去。后来,公元230(建兴八年),曹真兴兵伐蜀,诸葛亮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

李严一听,又不去,还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除此之外,还希望自己能开府治事。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这个时候李严才愿意北上汉中。李严就是这样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权力,甚至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不过也被诸葛亮驳斥。

对于诸葛亮来说,李严无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让人不得不拔掉的大臣。尤其是他拥兵自重,分庭抗礼,染指诸葛亮最高权力。导致李严最后犯下一个低级错误,被诸葛亮抓住,诸葛亮联合了当时朝中的大臣二十多人联名上书,提出废除李严。在这封表文上签字的,我们说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人名,魏延、杨仪、邓芝、刘巴、费袆、姜维等人。
最后,《李严传》的说法是:“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怎么意思呢?理屈词穷,坦白交待,低头认罪。那么李严认罪以后,诸葛亮就上表后主,把李严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公元234(建兴十二年),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于是发病而死。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