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文景之治之后,积蓄国力,有了汉武帝的大破匈奴;唐朝贞观之治后有了开元盛世,使得大唐威扬四海,而这些盛世的创造者,无不在历史上留下显赫的地位。然而同样的,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尽管在清朝末期充满了屈辱,但是在清朝存在的三百年间,也曾经有过盛世的存在,就是康乾盛世,这个自康熙雍正乾隆所缔造的盛世。而其中的康熙,更是得到了千古一帝的称号。


史书中对于康熙的记载,《清史稿·圣祖本纪》论曰:“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不过到了后来,却不断有人觉得清朝的康盛世名不副实,而造成这个现象的的原因便是因为“康乾盛世”之后没多久便发生了“道光萧条”。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道光萧条”的发生,意味着一场持续影响着全国数十年的经济危机出现,在这场危机之下,国家的经济逐渐走向瘫痪,金融业遭到了一系列的冲击。那这场危机为何会诞生呢?这是我们今天要主要讨论的方向。


一、经济看似稳定长久,其实早有隐患,统治者一直未察觉

当西方的工业革命初步完成,已经逐渐的脱离了土地的控制的时候。清朝因为闭关锁国的原因,百姓仍然被牢牢地锁在了土地上面。然而,在农业社会朝代,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在道光帝时期,清朝的百姓数量已经增加到了四亿人,而在人口剧增,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土地兼并问题自然是已经十分严重了。

而与此同时,由于一直坚持闭关锁国的国策,中国的经济一直在国家内部进行流转,这形成了一个在清朝内部的经济链。这样却只能使得经济稳定而不能增长,这样不与外来经济进行联系的做法还会导致一旦国内的某项经济受到打击,则会导致整体的经济链受到打击。

而在清朝农业社会,在经济领域占有最大一环的便是粮食,一旦粮食收成受到影响,则会导致影响全国的经济变动。而在道光时期,清朝则迎来了巨大的气候灾难。


道光十三年夏,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严重水灾,导致水稻绝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灾,松江棉花种植遭受沉重打击,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李伯重著《“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

正是因为道光时期着持续的民生灾害,使得道光时期的农业遭到了重大打击,而此时农业依旧是根本,但农业完蛋的时候,接踵而至的自然是经济破裂。

本来经济破裂,应该加紧赈灾,但由于受灾情影响,赋税有限,国库甚至出现了亏空现象,到了道光帝时期,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问题。在灾情越来越严重的同时,问题又一直无法解决,势必会对整个大清经济造成一个持续的危机。

二、内部体制腐朽多年,久积成疾,一朝发作

“道光萧条”虽然是在道光帝时期出现的经济危机,但其实早在乾隆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一个国家国库的充足才能保证朝廷能够应付突发事件。而所谓的康熙盛世,尽管持续到了乾隆时期,但是乾隆皇帝的六次下江南却几乎将国库花的一干二净。

乾隆皇帝下江南:《御制南巡记》中“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

其实与其说是康熙盛世延续到了乾隆时期,倒不如说是乾隆皇帝的大肆花钱所买出来的。早在乾隆时期,清朝政府内部结构就已经变得腐朽不堪了,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即使到了后来嘉庆帝继位之后,勤勤恳恳一生,也只是将国库变得稍微充盈起来。到了后来的道光皇帝继位,这个自乾隆皇帝时期便已经出现征兆的国力衰退彻底显露无疑——贪官污吏不再局限于暗箱操作,甚至开始明面上就巧取豪夺,以国家征收赋税为例,国家并没有增收,而这些贪官污吏们却暗自征收的越来越多的赋税,使得百姓怨言不断,社会更加的动荡不安。

在《清实录》的记载中,则着重列举了湖州府的乌程与归安两个县,“浮收”白银就多一倍。陕西仅粮道衙门,每年就“浮收”六万两白银。

除此之外,官员的腐朽还体现在处理“鸦片问题”上。当时自雍正时期清朝统治者就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开始了禁烟的措施,在乾隆之后,尽管仍然还有禁烟的法令,但是到了后期,输入清朝的鸦片的数量却越来越多。


而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还是由于各级官员的“不作为”。他们面对鸦片问题,不仅不制止,反而加倍纵容,打着禁烟的口号来索取高额的钱财。哪怕是负责守卫清朝水域的水师军队同样如此,这些负责缉查鸦片的部队也依靠走私鸦片而大发横财。

福建水师则“收受陋规,每船得洋银四百圆、六百圆不等”,水师收入“得自粮钠者百之一,得自土规者百之九十九”。

而正是因为自乾隆皇帝时期开始朝廷就逐渐走向腐朽,官员之间狼狈为奸,当上层建筑的人都如此下去,自此上行下效,国家出现大危机也就不稀奇了。


三、从倾销到被倾销,导致白银外流,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百年来的耻辱历史。而导致这场战争的正是鸦片。鸦片打开了国外对于中国的反倾销的大门,在大肆的掠夺走清朝的白银的同时,也在危害着清朝百姓的身体以及意志。

“海外罂粟膏,色如乌鸦乌。因名曰鸦片,论值贵锱铢。吸食有定候,不可一刻逾。山肩日以耸,冻梨日又癯。彼方与友共,人已将鬼呼。不知能毒人,毒深形已枯。”——《间居杂诗》

中原地大物博,丝绸茶叶等物资深受西方各国的喜爱,于是依仗着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物资,大清王朝成功的向世界各国进行倾销,从而导致了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原。在乾隆时期,乾隆甚至对当时来中国请求通商的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然而随着鸦片的大量流入,这种情况则出现了反转,清朝顿时从倾销国变成了被倾销国。而正是这种被倾销的方式,使得中原的白银迅速的流入到了西方世界,于是在统治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中原王朝的储蓄白银数量迅速的减少。

在清朝时期,流行的货币便是白银与铜钱,白银与铜钱之间有着一定数额的兑换关系。然而随着中原王朝的白银的迅速流逝,清朝的整个经济体系迅速的走向崩溃。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清朝原本是坚持的一两白银兑换1000文的比例,但是白银的稀少必定使得这个比例无法维持,之后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当时,由于“铜钱多,白银少”,甚至出现了物价大幅度上涨的现象——毕竟之前银多,所以国家很多东西是要用白银购买,就连纳税也是白银。但因为白银更少,更值钱了,要购买白银,毫无疑问需要支付更多的铜钱才能买下,这对于贫困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总结

总的来说,道光萧条这场经济危机其实隐患早就一直存在,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了苗头,但因为统治者的自大,对经济的盲目自信,并没有太注意。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国家储备金不足的问题已经上升到明面上来了。但此时面对列强,大清再想很好的作出调整显然是不太现实了,只能被迫放手让危机愈演愈烈——于是有了大批百姓破产,变成了流民,成为了后来的反叛势力,比如后来的白莲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