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人結婚後,劉敏濤很快有了女兒。劉敏濤30歲,到片場,還有母親蒸槐花包子,這是作爲一個女兒的幸福。

2006年的時候,劉敏濤剛好三十歲,正值而立之年。

到了這個年紀,在外拍戲,準確地說,是拍高羣書執導的電視劇《罪之緣》,劉敏濤的母親還到劇組陪着她。

趕上槐花盛開的季節,拍戲間隙,演員們擼了很多很多槐花,拿到劉母那裏,劉母便給大家夥兒蒸包子,“一蒸蒸了三大鍋”。

“拿到片場,一搶而光,大家喫得美極了,結果劇組飯都剩下了。”

劉敏濤30歲,到片場,還有母親蒸槐花包子,這是作爲一個女兒的幸福。

也是在2006年,劉敏濤嫁給了一位房地產商。兩人結婚後,劉敏濤很快有了女兒。

誰也沒想到,劉敏濤自己當母親,是一段艱辛又心酸的時光。

1.

結婚後,劉敏濤幾乎放棄了自己的事業。

在她當時的觀念中,女人結了婚,就得在家裏操持家庭,相夫教子。

正是因爲這個觀念,在30歲到37歲這個“黃金時期”,劉敏濤把更多時間、心血傾注於家庭。

老公是個商人,性格里喜歡追逐財富,對其它事情不怎麼上心,這使得夫妻關係、家庭關係有些失衡,天長日久,矛盾越來越大。

最終,兩人走到了離婚的田地。

對於劉敏濤,父親曾建議她,“可以再稍微不那麼認真一點,把握住這個度。”

劉父說:“咱們家的孩子,就是不認真也比那不認真的孩子要認真,所以她一定是認真的,在這個基礎上,你就不要再認真了,自己承受太多,人會累。”

劉敏濤離婚,顯然也是承受太多,到了無法承受之時,只有放手,還給自己一份自由。

離婚了,最需要考慮的,還不是自己,而是女兒。

最初,因爲不想傷害孩子,劉敏濤本來是瞞着女兒離婚的,但她也明白,這件事遲早得交底,她於是和父母商量,討論什麼時候跟孩子“坦白”。

直到女兒八九歲,有一次外出旅遊,聊起爸爸的話題,劉敏濤真正和女兒攤開自己離婚的事。

在此之前,女兒不時會問:“爸爸怎麼也不打電話?”或者是:“爸爸不是說每個週六來看我嗎?”儘管女兒一直追問,她卻總也沒見到爸爸。

瞭解父母離婚的真相後,女兒仍然會問:“你沒有爸爸的電話嗎?”意思是,劉敏濤可以去聯繫一下。

對於女兒的“誘導”,劉敏濤回應:“等你長大了以後,你自己給爸爸打電話,你們自己去聯繫。”

之所以如此決絕,一是兩人已經離婚,更重要的是,離婚後,劉敏濤獨自撫養女兒,前夫卻從來沒有看過女兒一次。

參加金星的節目時,劉敏濤談到這個問題。

她說:“我希望還是朋友,但是我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他認爲錢更重要,或者別的什麼東西更重要,而我們認爲可能親情更重要。”

2.

作爲單親媽媽,劉敏濤一方面得拍戲謀生,一方面得照顧女兒。

好在,劉敏濤的父母能幫一把手。爲了照顧孫女,老兩口從老家山東煙臺,來到北京,當起了“全職保姆”。

父母的到來,讓劉敏濤省心不少,但不經意處,也有一些摩擦。

比如,喫飯時,劉敏濤給母親夾一塊“最愛喫的東西”,劉母轉手就把這塊東西夾到孫女碗裏。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很多次,劉敏濤都按捺着,“忍忍,再忍忍,不能說”。

忍不住了,劉敏濤乾脆喊話:“媽你不要夾了,這麼近一張桌子,我們都可以,你也尊重一下我好嗎?我對你的愛,你不能又給了別人。”

疼愛孫女有錯嗎?孫女是別人?父母聽了“很委屈”,劉敏濤則給自己找理由,直到讀到一本書,她才明白過來。

劉敏濤說:“夾吧,他們控制不了爲別人付出,這種付出本身多麼可貴呀,我們爲什麼這麼無情地拒絕它。”

“他們就是這樣的個體。我不能再要求他們什麼,只能學着尊重他們,尊重他們這麼多年過苦日子的習慣,還有那個時代給予他們內心無法撫平的讓人心疼的痕跡。”

劉敏濤覺得,尊重和理解甚至“無原則的順從”,對上一代人對父母來說,相當重要。

對女兒呢?反而可以就一些問題展開探討。

面對媒體,劉敏濤透露,自己會跟女兒講工作上的事,“演戲三條都沒有過,昨晚就沒睡好。”

如果這件事,是和父母說,他們很有可能會勸解你要放寬心,儘量睡好。和女兒說,她直接反問:“導演沒說過,是嗎?”

劉敏濤坦率地說:“對。”

結果,女兒霸氣表示:“那你就不要管導演了,你演的是對的,自信一點。”

對於女兒這個回應,劉敏濤對媒體直言,“她的心挺大”。

但是,作爲母親,她選擇春風化雨:“那不行,合作合作,你要以合作爲前提,你不能不顧別人的感受,而且演員在現場一定要以導演爲第一位,你要達到導演要求,又不失去自己對角色的理解,這纔是好演員。”

又緩解了自己的焦慮,又教導了女兒,劉敏濤和女兒的交流,也算是幸福之一種。

劉敏濤感慨:“我們會探討這種東西,她好玩極了。”

3.

2019年,劉敏濤出演了電視劇《帶着爸爸去留學》。

劇中,劉敏濤爲了陪伴12歲的兒子出國留學,毅然走上了“陪讀媽媽”的道路,在國外一待就是八年。

對於這種“奉獻型”的教育,劉敏濤坦言:“如果是我,我肯定不願意放棄現在的工作和事業。”

接受媒體訪問時,劉敏濤稱,母女倆的關係,“有時像朋友,有時也像敵人”。

像朋友,是給12歲的女兒溫暖乃至溺愛,“幾乎是滿足她想要的一切”。

像敵人,則是嚴厲對待,劉敏濤解釋說:“當我發現她有個小枝杈要剪,再不剪她就歪了的時候,我就要當一個嚴母,到那時吵也得吵,鬧也得鬧。”

從更高層面來說,劉敏濤理想中的親子關係,“就是錢鍾書、楊絳先生和圓圓這一家三口的相處方式”。

劉敏濤認爲,這種相處方式讓她覺得很完美,很理想,也很渴望。

這一“渴望”,目前還沒有實現的可能。畢竟,“一家三口”,缺少男主人公。

那怎麼辦?只有調整心態,積極生活。劉敏濤說:“其實就像我媽媽經常說人活一輩子,一張嘴,一張牀,就是知足常樂。”

“就是過平常人的日子,帶着女兒、老爹老媽出去旅遊,開心開心,一家人身體健健康康的。”

當然,錢鍾書式的“我們仨”,也有可能好夢成真。

劉敏濤從來不迴避對感情的渴望。作爲單親媽媽,她給了女兒全部的幸福,至於自己的幸福,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她曾公開說過:“或許可以讓我在劇裏談談戀愛,也有幾個不錯的人能追追我?”

去年7月,劉敏濤接受媒體採訪,一位女記者問她:“會有一些粉絲說,您身上這種氣質,想要嫁給敏濤姐,您怎麼回?”

劉敏濤大笑:“我想找人嫁了,對。”

注:本文由“戲精在上”原創,已與“維權騎士”簽約版權,謝絕轉載,但歡迎轉發、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