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指的是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也指藩王起兵反对朝廷的一种政治手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事件,分别发生在汉朝,唐朝,元朝,明朝,其中仅明朝燕王朱棣清君侧成功。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四位发动者!
一、刘濞(bì)
刘濞出生于公元前216年,卒于公元前154年。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被封为沛候。刘濞在二十岁的时候跟随刘邦率兵讨伐英布,一举击破英布军队。当时,吴地会稽人没有勇猛的首领,刘邦担心强悍的会稽人会挑衅西汉政权,便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吴国十分富饶,刘濞管辖境内有矿山和盐资源。刘濞在社会上招纳了很多带罪人士来吴国挖矿和制盐。刘濞还规定,吴国的百姓不用交纳赋税,提高了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给吴国创造了更多的国家资产。汉文帝时期,吴国太子刘濞进宫和太子刘启喝酒下棋。俩人为棋局相争时,刘贤十分轻佻狂傲,刘启拿起棋盘打死了刘贤。
不久之后,刘濞对西汉朝廷产生了怨恨,逐渐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他以生病为由,不去拜见汉文帝,刘濞这一做法让汉文帝渐生怀疑。随后,吴国使者来拜见汉文帝,才为吴王解围脱困。刘濞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于是暂且搁置了造反计划。直到公元前154年,刘濞带领楚、赵等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废除。因刘濞凭借自己出色的治理能力,曾使吴国走上了民强之路,得到了吴国百姓的一致拥戴。如今,在扬州一带的百姓,一直将刘濞尊奉为财神。苏轼曾经也作过一首诗来赞美刘濞的功绩。
二、安禄山
安禄山是唐朝著名的藩镇割据势力首领,唐朝的安史之乱就是由他和史思明拉开的。这场叛乱历时八年,方才平息,此后唐朝由盛转衰。安禄山虽然后来大权在握,但他的出身却并不高。原本他是胡人,后随母改嫁在突厥族群生活。族群肢解之后,逃离突厥。长大之后的安禄山是买卖人口的牙郎,后投身军旅,因为作战骁勇而受到赏识。又因为得唐太宗和杨贵妃的宠信,渐渐大权在握。在安禄山上位过程中,杨贵妃无疑是最特殊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独占唐玄宗的宠爱。大家本来就对此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安禄山又得杨贵妃宠爱,甚至拜杨贵妃为母,则更引人遐思。后来因安禄山目睹了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当政时,朝局腐败。所以,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说他要“清君侧”,起兵造反。这次安禄山起兵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军事事变,从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三、孛罗帖木儿
察罕帖木儿,字廷瑞,世居沈丘。他自幼笃学,应进士举,有时名,算是个汉化很深的蒙古人,他还取了个汉名李察罕。“身长七尺,修眉覆目,左颊有三毫,怒则竖立,慨然有当世之志”。察罕帖木儿的祖先即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的木华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攻克汝、颖,不出数月,就占领了江淮各路。元廷屡次派兵讨伐,都无功而返。次年(1352年),察罕帖木儿组织武装,与李思齐合兵,大败红巾军,收复罗山。
此事传到元廷后,元廷授察罕帖木儿汝宁府达鲁花赤,自成一军,屯驻沈丘,与红巾军作战,屡战屡捷。公元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争夺山西和河北地区。次年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逼迫元顺帝解除孛罗帖木儿的职位,后太子命扩廓帖木儿出兵攻打孛罗帖木儿。于是孛罗帖木儿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扩廓帖木儿的属地太原。公元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皇太子领军进攻京师,孛罗帖木儿战败,被元顺帝密遣人刺杀。
四、朱棣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太宗。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但在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