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側,指的是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也指藩王起兵反對朝廷的一種政治手段,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四次著名的“清君側”事件,分別發生在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其中僅明朝燕王朱棣清君側成功。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四位發動者!
一、劉濞(bì)
劉濞出生於公元前216年,卒於公元前154年。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被封爲沛候。劉濞在二十歲的時候跟隨劉邦率兵討伐英布,一舉擊破英布軍隊。當時,吳地會稽人沒有勇猛的首領,劉邦擔心強悍的會稽人會挑釁西漢政權,便封劉濞爲吳王,管轄三郡五十三城。吳國十分富饒,劉濞管轄境內有礦山和鹽資源。劉濞在社會上招納了很多帶罪人士來吳國挖礦和製鹽。劉濞還規定,吳國的百姓不用交納賦稅,提高了百姓們的生產積極性,給吳國創造了更多的國家資產。漢文帝時期,吳國太子劉濞進宮和太子劉啓喝酒下棋。倆人爲棋局相爭時,劉賢十分輕佻狂傲,劉啓拿起棋盤打死了劉賢。
不久之後,劉濞對西漢朝廷產生了怨恨,逐漸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他以生病爲由,不去拜見漢文帝,劉濞這一做法讓漢文帝漸生懷疑。隨後,吳國使者來拜見漢文帝,才爲吳王解圍脫困。劉濞認爲時機還未成熟,於是暫且擱置了造反計劃。直到公元前154年,劉濞帶領楚、趙等七國以“清君側”爲名,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後被漢軍主將周亞夫擊敗,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廢除。因劉濞憑藉自己出色的治理能力,曾使吳國走上了民強之路,得到了吳國百姓的一致擁戴。如今,在揚州一帶的百姓,一直將劉濞尊奉爲財神。蘇軾曾經也作過一首詩來讚美劉濞的功績。
二、安祿山
安祿山是唐朝著名的藩鎮割據勢力首領,唐朝的安史之亂就是由他和史思明拉開的。這場叛亂歷時八年,方纔平息,此後唐朝由盛轉衰。安祿山雖然後來大權在握,但他的出身卻並不高。原本他是胡人,後隨母改嫁在突厥族羣生活。族羣肢解之後,逃離突厥。長大之後的安祿山是買賣人口的牙郎,後投身軍旅,因爲作戰驍勇而受到賞識。又因爲得唐太宗和楊貴妃的寵信,漸漸大權在握。在安祿山上位過程中,楊貴妃無疑是最特殊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
楊貴妃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獨佔唐玄宗的寵愛。大家本來就對此女有着強烈的好奇心,而安祿山又得楊貴妃寵愛,甚至拜楊貴妃爲母,則更引人遐思。後來因安祿山目睹了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當政時,朝局腐敗。所以,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就以“討伐奸臣楊國忠”的名義,說他要“清君側”,起兵造反。這次安祿山起兵是唐朝歷史上一次重大軍事事變,從此以後唐朝由盛轉衰。
三、孛羅帖木兒
察罕帖木兒,字廷瑞,世居沈丘。他自幼篤學,應進士舉,有時名,算是個漢化很深的蒙古人,他還取了個漢名李察罕。“身長七尺,修眉覆目,左頰有三毫,怒則豎立,慨然有當世之志”。察罕帖木兒的祖先即是成吉思汗四傑之一的木華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攻克汝、穎,不出數月,就佔領了江淮各路。元廷屢次派兵討伐,都無功而返。次年(1352年),察罕帖木兒組織武裝,與李思齊合兵,大敗紅巾軍,收復羅山。
此事傳到元廷後,元廷授察罕帖木兒汝寧府達魯花赤,自成一軍,屯駐沈丘,與紅巾軍作戰,屢戰屢捷。公元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孛羅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爭奪山西和河北地區。次年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逼迫元順帝解除孛羅帖木兒的職位,後太子命擴廓帖木兒出兵攻打孛羅帖木兒。於是孛羅帖木兒以“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擴廓帖木兒的屬地太原。公元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皇太子領軍進攻京師,孛羅帖木兒戰敗,被元順帝密遣人刺殺。
四、朱棣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來被封爲燕王,後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他死後的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太宗。後來,嘉靖皇帝將他的廟號改爲“成祖”,所以後人便一直稱他爲“明成祖”。但在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於成祖年號爲“永樂”,後世稱這一時期爲“永樂盛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