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本是少數民族突厥人,原名幹。憑他的忽悠能力,一躍而成唐朝的將軍。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幹因欠官府債款走投無路,逃亡到北邊的奚族地區,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捉住。奚族人想要殺死他,但史思明卻說自己是大唐的使者,當時奚王準備投靠唐朝,就決定派100人跟着史思明去朝拜唐朝皇帝,史思明卻說對他說讓他挑選才華最高的瑣高隨他去。到了唐朝境內史思明騙唐朝守軍說這羣人是來偷襲的,結果這羣人除了瑣高以外其他人都被殺了。史思明因此官運亨通,先當果毅(官職名),又升將軍。後來他與唐玄宗談及此事,越發得到賞識,便賜給他一個漢名——史思明。

燕軍陣營的大將我個人認爲有三絕,勇絕安守忠,智絕史思明,仁絕蔡希德。

安守忠在燕軍陣營裏,指揮大兵團野戰陣鬥是最爲在行的一個,在增援駐潼關的崔乾佑時,殺得僕固懷恩所部“存者僅半”,清渠之戰香積寺之戰差點將優勢兵力的唐軍逼入絕境,其老於陣戰指揮的特點自不必多說。

而蔡希德勝在深得人望軍心,不似其他燕軍將領對部下恃勇好殺,多行酷戮,他在燕軍諸宿將中像個協調人心的長者,可惜在安慶緒等人的內訌中被殺。

而史思明則不同,此人在燕軍諸將中不僅狡詐多智,而且頗有政治韜略,非一般的軍將可比。在安慶緒接連失陝洛以後,史思明靜觀形勢變化,蟄伏范陽,待機而動,同時很明智選擇暫時投降朝廷以換取回旋餘地。在相州之戰中,鑑於脣亡齒寒之危,果斷選擇率兵支援安慶緒,各種騷操作打黑槍,把唐軍騷擾成了疲兵,逼唐軍以疲兵之勢決戰。最後讓朝廷和安慶緒鬧了個兩敗俱傷,他坐收了最大的漁利,頗開後輩田承嗣河朔縱橫術的先聲。(大霧,不過田承嗣沒他能打2333)

不過說起來也是可悲,他這輩子戰場上最大的剋星就是臨淮王,臨淮的存在就像他一生都無法擺脫的魔咒,無論是兩軍野戰還是城池攻防,臨淮就似史思明永遠不能逾越的一道鐵壁,死死地把史思明的兵鋒阻擋在關東,不得西進一步。嘉山九門之戰、太原攻防戰、河陽三城爭奪戰,每場失敗都成了縈繞在史思明心頭的噩夢。不過史思明終究還是抓住了歷史給他的機會,在邙山之戰中一雪前恥“擊敗”了老冤家臨淮(與其說是史思明擊敗了臨淮,不如說是朝廷勾結僕固懷恩聯合坑臨淮,玄宗肅宗還真是一對親父子,坑起前線將帥別無二致)

如果純粹論綜合能力,個人淺見,史思明絕對是冠出燕軍諸將之右,除了資歷聲望不及安祿山以外,他的綜合能力可能比安祿山還要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