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一生堪稱傳奇,白手起家的他在起義之初,是衆多勢力中最不起眼的一支,卻能夠在羣雄逐鹿的年代披荊斬棘,最終奪得天下。

除了頭腦靈活、善於在特殊形勢下忍氣吞聲之外,用人之道更是其問鼎巔峯的關鍵因素,項羽實力之強大衆所周知,劉邦起初還要附屬在他的麾下,但短短几年,雙方就發展爲分庭抗禮之勢,甚至在楚漢末期將一代梟雄項羽逼得烏江自刎,功勞最大的非韓信、張良莫屬,可見,此等人才盡皆歸於劉邦,他的個人魅力以及能力足以服衆。

但進入遲暮之年後,劉邦的眼界與才幹與日俱下,而且在皇位問題上屬實看走了眼,趙王劉如意本是最佳人選,因母有寵,劉邦數次欲立爲太子,卻因大臣與呂雉反對而作罷,惠帝元年,呂雉派人毒死如意。

不過因爲劉盈英年早逝,大漢的權利逐漸掌控在呂雉手中,好在劉邦的另一位兒子具有帝王之才,劉盈英年早逝之後,漢文帝劉恆登上了歷史舞臺,他也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

因爲母親薄姬並不受劉邦寵愛,背後也沒有大臣支持,因此在這些皇子中,劉恆是非常不被重視的一個。也正因爲如此,在呂雉掌權後劉恆母子能夠遠離政治漩渦,戚夫人與劉如意等人的下場,就是最好的例子。

薄姬的性格穩重,不喜爭權奪利,在此薰陶之下,劉恆的成長環境極好。自年輕時便被封爲代王,平日裏深居簡出,從不對朝政指手畫腳,雖然被劉邦看漏,但也恰恰避免遭到呂氏勢力的迫害。

權力之爭是非常殘酷的。

諸呂之亂平息後,周勃、陳平等一干元老功臣決定扶持一個新的皇帝。很多人都說周勃是一心忠實漢室的,可筆者不這麼認爲。倘若他真的一心爲主,爲何要扶持看起來忠厚老實的劉恆,而不是在諸呂之亂中立下大功的齊王劉襄呢?

僅僅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用意不簡單。

周勃、陳平以及衆元老認爲劉恆老實,仁愛待人,即位之後容易控制,於是便將他扶上皇位。《漢書》中這樣記載:十七年秋,高後崩,諸呂謀爲亂,欲危劉氏。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等共誅之,謀立代王。

可當劉恆登基之後,周勃、陳平才恍然大悟,劉恆並非單純老實之人,反而城府極深,手段鐵血。

文帝剛被大臣們接到皇宮拜爲皇帝,當天夜裏他就作出了反擊。劉恆甚至當務之急就要緊的就是掌控皇城南北軍的兵權(當時在周勃手中),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不受朝臣們的挾持。

爲了避免夜長夢多,劉恆連夜頒佈了一道旨意送去南北大軍,讓親信宋昌爲衛將軍,統領南北軍。劉恆是大漢的皇帝,這些南北軍的職責就是守衛皇城,保護皇帝,自然是聽從皇帝的旨意的。

高手在局勢不清楚之前,是不會把對手逼急的。“蘿蔔加大棒”的方法屢試不爽,爲了避免周勃因爲軍權被奪而狗急跳牆,漢文帝又先後下了兩道詔書,兩次封賞周勃與陳平,令他們擔任丞相,這讓周勃等人無法發難。

之後,漢文帝也不着急,有的是時間整治他們,畢竟自己年輕,而周勃等人已經是滿頭白髮的老人了,等待他們的只有慢性死亡。

根據《史記》的記載:“媼之許負所相,相薄姬,雲當生天子。”許負時秦末著名的女相士,她給薄姬相命時,稱薄姬生下的孩子將是天子。另外,薄姬在得到劉邦臨幸的時候,曾對劉邦說道:“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

有很多學者猜想,這些其實都是漢文帝爲了鞏固自己的皇帝之位所做的“宣傳工作”。試想,倘若這些事情都是真實的,那麼以呂后狠辣的性格,在她掌權期間,怎麼可能放過劉恆母子平安生活呢?

古人比較迷信,“君命天授”的思想根深蒂固。劉恆極有可能會散播這種傳聞,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讓其更具有“合法性”,如此一來,這些大臣再想廢除他就難上加難了。

著名的海昏侯劉賀,不就是被權臣霍光說廢就廢掉了麼?

劉恆即位後就做的這兩件大事:掌握皇城兵權;鞏固帝位正統性。可以說,劉恆的這兩手準備就註定了他將立於不敗之地,實在高明無比。

不到一年的時間,周勃告老還鄉,陳平無端暴斃,雖然沒有查清死因,但朝中重臣自然明白,這便是文帝劉恆的手段,自那以後,朝中重要官位,便都換上了文帝的親信。

雖然劉恆利用鐵腕鞏固政權,但這在歷代君王史中並不少見,如果他不隱藏自己的實力,甘心做一個傀儡,那麼下場,不會比漢惠帝劉盈好到哪去。

除此之外,劉恆對當世做出的貢獻也不容忽視,《漢書 文帝紀》中這樣記載:即位之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樸素,廢除肉刑,實現國家強盛安樂,百姓富裕小康。

可見,後世在分析文帝時,也要抱着辯證的態度去看待,正所謂人無完人,當時的社會環境極其混亂,雖然推翻暴秦,可諸侯勢力依舊存在,如果不利用鐵血手段穩固皇權,只會變成他人的傀儡。

事實也證明,文帝的做法並沒有錯,除了權權相爭之外,對待諸侯以德服人,對待匈奴,和親停戰休養生息,加上各項利民政策的實施,便足以看出他是一位仁愛待人的開明君主,否則,後世也不會有他與景帝合稱“文景之治”一說。

漢文帝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物,倘若其他人陷入此局面,極大可能會成爲周勃陳平等人的傀儡,到時候漢朝指不定就要改姓了。由此可見,智慧究竟有多麼重要。

倘若讀者們想增長自己的權謀,擴充自己的智慧,最好的方式就是——讀史。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一點都不假。權力是一時的,智慧纔是永恆的。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他們都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着這本奇書——《智囊全集》。

馮夢龍先生從先秦到明代,記錄着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爲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爲,唯有智慧,纔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唯有智慧纔是處身不敗的第一要素。

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因此,筆者在這裏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