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一生堪称传奇,白手起家的他在起义之初,是众多势力中最不起眼的一支,却能够在群雄逐鹿的年代披荆斩棘,最终夺得天下。

除了头脑灵活、善于在特殊形势下忍气吞声之外,用人之道更是其问鼎巅峰的关键因素,项羽实力之强大众所周知,刘邦起初还要附属在他的麾下,但短短几年,双方就发展为分庭抗礼之势,甚至在楚汉末期将一代枭雄项羽逼得乌江自刎,功劳最大的非韩信、张良莫属,可见,此等人才尽皆归于刘邦,他的个人魅力以及能力足以服众。

但进入迟暮之年后,刘邦的眼界与才干与日俱下,而且在皇位问题上属实看走了眼,赵王刘如意本是最佳人选,因母有宠,刘邦数次欲立为太子,却因大臣与吕雉反对而作罢,惠帝元年,吕雉派人毒死如意。

不过因为刘盈英年早逝,大汉的权利逐渐掌控在吕雉手中,好在刘邦的另一位儿子具有帝王之才,刘盈英年早逝之后,汉文帝刘恒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也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因为母亲薄姬并不受刘邦宠爱,背后也没有大臣支持,因此在这些皇子中,刘恒是非常不被重视的一个。也正因为如此,在吕雉掌权后刘恒母子能够远离政治漩涡,戚夫人与刘如意等人的下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薄姬的性格稳重,不喜争权夺利,在此熏陶之下,刘恒的成长环境极好。自年轻时便被封为代王,平日里深居简出,从不对朝政指手画脚,虽然被刘邦看漏,但也恰恰避免遭到吕氏势力的迫害。

权力之争是非常残酷的。

诸吕之乱平息后,周勃、陈平等一干元老功臣决定扶持一个新的皇帝。很多人都说周勃是一心忠实汉室的,可笔者不这么认为。倘若他真的一心为主,为何要扶持看起来忠厚老实的刘恒,而不是在诸吕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齐王刘襄呢?

仅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用意不简单。

周勃、陈平以及众元老认为刘恒老实,仁爱待人,即位之后容易控制,于是便将他扶上皇位。《汉书》中这样记载: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共诛之,谋立代王。

可当刘恒登基之后,周勃、陈平才恍然大悟,刘恒并非单纯老实之人,反而城府极深,手段铁血。

文帝刚被大臣们接到皇宫拜为皇帝,当天夜里他就作出了反击。刘恒甚至当务之急就要紧的就是掌控皇城南北军的兵权(当时在周勃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不受朝臣们的挟持。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刘恒连夜颁布了一道旨意送去南北大军,让亲信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刘恒是大汉的皇帝,这些南北军的职责就是守卫皇城,保护皇帝,自然是听从皇帝的旨意的。

高手在局势不清楚之前,是不会把对手逼急的。“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屡试不爽,为了避免周勃因为军权被夺而狗急跳墙,汉文帝又先后下了两道诏书,两次封赏周勃与陈平,令他们担任丞相,这让周勃等人无法发难。

之后,汉文帝也不着急,有的是时间整治他们,毕竟自己年轻,而周勃等人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等待他们的只有慢性死亡。

根据《史记》的记载:“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许负时秦末著名的女相士,她给薄姬相命时,称薄姬生下的孩子将是天子。另外,薄姬在得到刘邦临幸的时候,曾对刘邦说道:“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

有很多学者猜想,这些其实都是汉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帝之位所做的“宣传工作”。试想,倘若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那么以吕后狠辣的性格,在她掌权期间,怎么可能放过刘恒母子平安生活呢?

古人比较迷信,“君命天授”的思想根深蒂固。刘恒极有可能会散播这种传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让其更具有“合法性”,如此一来,这些大臣再想废除他就难上加难了。

著名的海昏侯刘贺,不就是被权臣霍光说废就废掉了么?

刘恒即位后就做的这两件大事:掌握皇城兵权;巩固帝位正统性。可以说,刘恒的这两手准备就注定了他将立于不败之地,实在高明无比。

不到一年的时间,周勃告老还乡,陈平无端暴毙,虽然没有查清死因,但朝中重臣自然明白,这便是文帝刘恒的手段,自那以后,朝中重要官位,便都换上了文帝的亲信。

虽然刘恒利用铁腕巩固政权,但这在历代君王史中并不少见,如果他不隐藏自己的实力,甘心做一个傀儡,那么下场,不会比汉惠帝刘盈好到哪去。

除此之外,刘恒对当世做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汉书 文帝纪》中这样记载:即位之后,稳固帝位,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安乐,百姓富裕小康。

可见,后世在分析文帝时,也要抱着辩证的态度去看待,正所谓人无完人,当时的社会环境极其混乱,虽然推翻暴秦,可诸侯势力依旧存在,如果不利用铁血手段稳固皇权,只会变成他人的傀儡。

事实也证明,文帝的做法并没有错,除了权权相争之外,对待诸侯以德服人,对待匈奴,和亲停战休养生息,加上各项利民政策的实施,便足以看出他是一位仁爱待人的开明君主,否则,后世也不会有他与景帝合称“文景之治”一说。

汉文帝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物,倘若其他人陷入此局面,极大可能会成为周勃陈平等人的傀儡,到时候汉朝指不定就要改姓了。由此可见,智慧究竟有多么重要。

倘若读者们想增长自己的权谋,扩充自己的智慧,最好的方式就是——读史。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权力是一时的,智慧才是永恒的。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能以中人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曾国藩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这本奇书——《智囊全集》。

冯梦龙先生从先秦到明代,记录着1238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

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读这本奇书,唯有智慧才是处身不败的第一要素。

不过原版的乃是文言文叙述,理解难度较大。因此,笔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文、白对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进行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