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們要總結經驗、乘勢而上,在新起點上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高瞻遠矚、總攬全局,爲推進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瞭前進方向。4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蹟,有色金屬工業也在由大變強的道路上努力奮鬥,其中蘊含着巨大的艱辛與輝煌的成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已經到來,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方式,是在系統總結改革開放40年經驗的基礎上,講好中國經濟故事,講好有色企業的經營奮鬥故事。本報特別推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欄目,反映有色金屬行業改革開放40年來所創造的成就和積累的寶貴經驗,講好有色企業自己的故事。

夢想的力量有多大?短短40年,足以讓中金嶺南人雙鬢染白,穿越歷史時空與“501”精神形成迴響。

奮鬥的征程有多遠?短短40年,足以讓中金嶺南一躍成爲跨國強企,在“再造一箇中金嶺南”的吶喊聲中追逐目標,眺望遠方。

夜幕下的深圳灣,松濤陣陣、海浪聲聲,像是在講述着一段段改革故事——

40年,夢想因奮鬥綻放。那電光火石間,是中金嶺南開疆拓土的原點,是從彷徨到繁盛的拐點,是二次創業、圓夢有色的支點。

時代變遷,唯夢想不變;大浪淘沙,唯奮鬥不止。根植於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中金嶺南向前跨越的每一步都閃爍着“特區精神”的光輝。“實事求是”“思想再解放”,新時代需要再一次敢試、敢闖、敢“冒”、敢於自我革命,這是中金嶺南用40年書寫的歷史昭示,這是一切蘊藏在歷史細節中的激情和智慧,爲今天標定動力與方向。

一種精神的延續

1984年9月,在深圳特區改革開放的熱土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深圳聯合公司破土而出。這家全國有色金屬的窗口企業,聚集在華強北501幢樓,從總經理到普通員工,同睡大通鋪,同做一鍋飯,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歷程。他們開創了一家又一家新企業,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大難關,開闢了一片又一片新天地,這就是一脈相承的“501”精神。

青山如黛,見證着凡口的朝飛暮卷;井塔高聳,訴說着礦山的美好變遷。回溯到1958年,置身於窮山僻嶺的凡口小山村迎來了鉛鋅礦的建設者,伴隨着鉛鋅礦建設的,是國家經濟的起起伏伏:上馬、下馬、再上馬、再下馬……還伴隨着與地質斷層、地下湧水的不斷較量,經過一代又一代礦山建設者艱苦卓絕的創業奮鬥,已將凡口礦打造成爲亞洲單一鉛鋅產能最大的礦山。如今,從12萬噸到18萬噸產量,從-750米井下深部開拓,到探礦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老礦山又重新煥發了青春。十里礦山,千尺井下,數輩傳承,盡展半世風華。

52年前,一羣滿懷豪情的熱血青年從五湖四海匯聚到粵北北江邊一個叫白芒坳的地方,打下了韶關冶煉廠第一根創業的樁基。他們住“乾打壘”屋,喫鹹菜泡飯,開山修路大會戰,用十年的汗水與智慧,終於建起了國內首家ISP工廠,並於1985年鑄就了我國第一個資源型國際品牌——南華牌鉛錠,三大技改戰役、二系統投產、30萬噸改造、工業廢水零排放……韶冶人在這塊土地上演奏了一曲曲與困難相抗爭的、壯美的英雄交響曲。

……

就是這樣,中金嶺南人從不同時間、不同地域出發,具有着同一種精神,就是拼搏精神、創業精神。

1997年1月23日,註定要鐫刻在中金嶺南人的集體記憶裏,“有色中金”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開創了有色企業在深圳上市的先河,也成爲國內首家派生分立上市的企業。

1999年4月,“有色中金”與韶關嶺南鉛鋅集團(含凡口鉛鋅礦和韶關冶煉廠)成功實現了跨地區資產重組,公司正式更名爲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

穿越時空的歷史迴響,中金嶺南可被看作是中國有色金屬企業在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縮影。得風氣之先,闖出新路,中金嶺南自成立就迸發出銳不可當的先鋒精神和進取意識,而以公衆公司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中金嶺南從此開啓了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創立國內第一家財務公司、試辦中國第一個期貨交易所、國內第一家大規模應用全溼法煉鋅技術的企業、第一家將真空冶金應用於鉛鋅冶煉的企業、行業第一個實現冶煉廢水零排放的企業、第一個使用陶瓷過濾機進行工業固液分離的企業……一個又一個“第一”使中金嶺南成爲創新發展的“急先鋒”。

總有一些年份令人難忘,總有一些數字讓人振奮。2003年入選深證100指數;2004年被廣東省評爲百強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先進企業,連續多年位列深圳市一般貿易出口第一名;2005年入選滬深300指數,成爲衆多投資機構看好的極具價值的成長潛力股;2006年成功實現銷售收入、淨資產、淨利潤“三個突破”。愈戰愈勇的中金嶺南人,用激情和理性的雙手擁抱市場,連戰告捷,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個窗口的升級

2016年6月6日清晨5:10,一架搭載由中國國家級採、選礦大師組成的中金嶺南訪問團的飛機途經阿德萊德,而後轉機抵達布羅肯山,此時的訪問團顧不上沿途疲勞,立即進礦開展工作,指導佩利雅的運營改善與技術攻關。

將中國的管理、技術傳播海外,底氣何來?

中金嶺南給出了答案:“以技術贏得尊重、以文化贏得認同、以管控贏得效益。”

曾幾何時,從廣東到廣西,從國內到國際,中金嶺南以資源戰略爲引領,聚合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在精心運作中開疆拓土,成功完成三級跳躍,讓中金嶺南聲名遠播。

——2008年,收購廣西盤龍礦,鉛鋅資源儲量大幅增加。

——2009年,81天完成閃電收購,一舉成爲中國有色金屬行業首家絕對控股收購發達國家資源的企業,開創了利用海外開發平臺收購全球資源的新模式。

——2010年,再舉海外併購大旗,將擁有豐富銅、金、鎳、鋰資源的加拿大全球星礦業公司收入麾下,一躍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多金屬跨國強企。

然而,中金嶺南人深知,“走出去”更要“走進去”,“出去”與“進去”,雖一字之差,中間卻隔着兩扇門。近年來,隨着自身硬實力的提高,讓中金嶺南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與底氣。

全球礦業競合風雲激盪,從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到弄潮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國礦業有望成爲全球產業格局重塑的重要推手。找準定位,順勢而爲,趨勢而上,在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新徵程中,中金嶺南爭分奪秒,亮點頻現。

——輸出“中國技術”。讓中國好技術“走出國門”,推動完成了邁蒙礦選礦工藝改造,成功攻克了銅、鋅選礦分離這一難題,實現了由單一產品流程向雙產品流程轉變,大幅提升銅金屬回收率的同時,新增產品鋅精礦,進一步拓展了產品結構和效益空間。

找準了痛點,也就找到了突破口。近年來,中金嶺南技術輸出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以老礦改造和深部探礦爲核心的海外存量資源開發同步奮起發力。

派遣中方專家評審佩利雅布羅肯山北礦開發項目,不斷更新技術手段開展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的研究,加快實施就礦找礦和探邊摸底,增加可開採資源儲量,最大限度地獲取了海外優質資源,多米尼加邁蒙礦新探明礦石資源量1200多萬噸,相當於再造一個邁蒙礦。

——輸出“中國管理”。將佩利雅納入中金嶺南礦產板塊,改組佩利雅董事會,派駐執行董事,分批派遣中方人員前往交流,根據國內外企業差異與管控需求,調整工作流程,全面接管財務,重點抓好風險防控,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體系……通過一系列管理整合,打造了一支熟悉海外運營的“中國隊”,充分發揮了“壓艙石”和“推進器”的作用。

瞄準夢想,路在腳下,積極引入“中國管理”,讓佩利雅更美好。按照中金嶺南的統一部署,佩利雅強化執行《運營改善計劃》與《成本削減計劃》,完成減員100多人,成本費用大幅下降,通過大力推進科學配礦,提升礦石品位,實現了資源價值最大化。

具備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纔是證明企業全球話語權的關鍵。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從“弱控制”到“強控制”, 褪去青澀稚嫩的標籤,中國管理帶給佩利雅的是更多選擇與價值提升。

——輸出“中國文化”。企業文化宣貫到境外,在澳洲土地上升起中金嶺南的旗幟,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評選實現海內外全覆蓋,邀請海外員工參加技術研討和文藝演出,在工作、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相互尊重,加深感情,進一步增強了海外員工的感情認同、利益認同和理念認同。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中金嶺南不斷加強與海外政府的溝通交流,將自身發展與支持當地建設緊密結合,全面履行社會責任,一家有擔當、有作爲、有情懷的跨國企業讓海外社會爲之讚許。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國文化”讓“中國技術”“中國管理”以更高效、更有魅力的方式走出國門,與當地文化土壤充分結合,讓“中國自信”來得自然,讓世界爲之信賴。

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技術融進去、管理融進去、文化融進去,中國元素的價值日益凸顯。

數據是最好的例證。海外核心業務總資產由收購前2008年的1.63億澳元升至2017年的9.82億澳元,有望2019年累計實現歸屬中金嶺南淨利潤超過公司投資額;從2009年至2017年,佩利雅澳洲和多米尼加運營點的大部分產品銷往中國,中金嶺南經歷的艱辛與求索折射出中國礦業越級而升的嬗變。

致力於打造成爲“走出國門的排頭兵,開發資源的行動派,融合共進的先行者”,中金嶺南以更加自信昂揚的姿態,踏上新徵程,向着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大規模的國際化之路大步向前。

2018年6月,佩利雅完成了對澳交所上市公司緬甸金屬有限公司19.9%股權的收購,成爲其第一大股東,並且通過該公司獲得了緬甸包德溫多金屬礦的控制權,該礦是全球公認的最好的、未開發的基本金屬礦牀之一,進一步拓展了資源掌控力。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現有礦山,輻射全球資源,加快形成以廣東爲基地,從西北輻射中亞,從西南輻射南亞,從大洋洲和中美洲輻射其他地區資源的格局”。中金嶺南人的回答擲地有聲。

格局在變,視野在變。一個海陸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礦業版圖正在清晰展現,未來的中金嶺南,必將深度改變。

一個集羣的蝶變

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截至2017年底,與2014年相比,中金嶺南利潤總額增長143%,歸母淨利潤增長127%,利稅增長61%,淨資產、總資產從65.28億元、142.16億元分別上升到104.06億元、188.69億元,增長了59%和33%,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增長了66%,淨資產收益率從7.9%上升到12.01%,主營業務毛利率從5.98%上升到14.14%,資產負債率從54.08%下降到44.85%,主要經濟指標創歷史最佳,位居全國鉛鋅企業前列,數據無聲,卻詮釋了一個集羣的蝶變。

新常態之新,新在速度變化,更新在結構優化。唱響“跨越發展”的中金嶺南,正在跨越各板塊發展不平衡、梯度明顯、差距很大等一道道門檻。

以深圳華加日鋁業公司和中金嶺南科技公司爲代表的新材料、加工板塊不負厚望。

作爲中金嶺南旗下高端鋁工業型材製造商,華加日公司在一次次創新轉型中實現了“華麗嬗變”。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國外商投資“雙優”企業、鋁型材全國名牌企業、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中國建築裝飾獎……一個個沉甸甸的國字號“金字招牌”背後,昭示着華加日的“不平凡”。

作爲中國第一家鋁型材加工行業的中外合資企業,從最初的鋁型材加工到如今的高端鋁材、節能幕牆門窗、軌道交通“三駕馬車”並駕齊驅,華加日奏響了轉型升級的最強音。

圍繞“高大上”產品做文章,華加日讓製造業的“高精尖”色彩越發凸顯,“高端朋友圈”已成規模,不斷爲品牌注入新的活力:豐田、本田、日產,德國大衆、比亞迪、格力等均爲華加日的穩定客戶;華加日也成爲華爲、香格里拉酒店等高端節能幕牆門窗工程的主要承建商。

創新,是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不二法寶,也是新常態下“穩增長”的寶貴財富。創新強,助力華加日調結構促轉型,邁向產業“高端”。

擁有發明專利《二維輥彎成形機和其輥彎模及三維彎曲成形方法》等74項國家專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軌道交通鋼鋁複合C形供電軌系統研製技術,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主研製開發的節能環保型單元式內循環雙層幕牆系統和高檔節能門窗系統,居於行業領先地位;具備建築幕牆門窗設計與施工雙甲級資質,汽車和船舶應用認證……如今的華加日,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創新型企業實現“華麗轉身”。

如果把技術創新比作華加日發展的引擎,那麼體制機制改革就是點燃這個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30多年來,華加日更是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培育創新沃土,讓創新活力噴湧。

入選廣東省國資委50家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企業之一,入選廣東省國資委綜合改革試點企業,華加日充分利用混合所有制模式,有效放大1+1>2的倍增效應。

如今,永不停歇的華加日,又開始萌動再生意識,一方面發展空間受阻,觸碰到資源的玻璃“天花板”;一方面勞動力“紅利”減少,進入由無限供給到短缺的“劉易斯拐點”。面對“成長的煩惱”,華加日豪邁提出:拓展新空間,再造新優勢。

“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建設三大製造基地、打造三大高科技研發中心,力爭3~5年內再造一個‘華加日’”,打造創新發展的升級版,華加日再次出發,並且期待全新的超越。

作爲國內首家無汞鋅粉生產企業,國內第一大電池鋅粉生產銷售企業、國家無汞電池鋅粉材料標準制定者之一……科技公司的身上不乏閃亮“標籤”,但卻從未停止探索進軍國際市場的腳步。

2016年11月,初冬的南粵大地,依然豔陽高照、綠意盎然。

在接到美國勁量公司第一批76.8噸電池鋅粉訂單的消息後,中金嶺南科技公司沸騰了。這意味着,通過了爲期4年的N輪考覈,科技公司正式成爲旗下產品供應商,完成了邁向國際市場的關鍵一步。

勁量,全球著名的電池和便攜式照明設備製造商,產品遠銷全球近200個國家,僅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就近40%,每天的銷量高達350萬粒,即每三粒電池中有一粒就是勁量生產的,而在業內,勁量對供應商的選擇以近乎苛刻而著稱。

成功打入勁量公司的示範效應是顯著的,另一家世界電池巨頭——美國金霸王公司也向科技公司發出批量訂單,至此,科技公司向打入國際高端鋅粉市場的目標又邁出堅實一步。

科技公司的國際化之路,一反“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沒有先從容易的市場撕開口子,而是選擇高舉高打,從最難突破的歐美市場起步。通過在歐美市場的錘鍊,讓科技公司的產品在標準上能夠符合國際最嚴苛的要求,把質量體系以及後續工藝保障體系整體提升上來,這並不容易!

尤其在高科技行業,產品要想打入海外市場,就必須擁有區別於其他國際競爭對手的核心技術,否則就會空殼化,沒有生命力,而從探究科技公司的發展路徑上不難看出,其在技術上的所有努力最終都體現在國際競爭力上。

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科技公司的技術創新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除無汞鋅粉外,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產品層出不窮,帶動了企業核心競爭力質的飛躍。

從無汞電池鋅粉產銷量佔據國內市場一半以上份額,到成爲全球一流電池鋅粉供應商,“走出去”釋放出的各類要素資源正在爲科技公司實施創新驅動,佔據研發設計與營銷服務等產業鏈微笑曲線高附加值兩端提供了空間,而此時的科技公司已悄然從“內需型”向“國際型”,由“規模增長型”向“核心能力增長型”轉軌。

更爲可喜的是,科技公司正在加快推進以新材料領域爲實施主體的募投項目建設,包括高性能複合金屬材料、高功率無汞電池鋅粉及其綜合利用、新材料研發中心等多個項目,預計總投資約6.58億元。

“未來的目標是全面加速國際化,大幅提升海外市場份額。不能從全球市場上拿到相當份額,就稱不上全面趕超和成爲真正的世界級企業。”這是科技公司強勢崛起的壯志豪言,更是踏上全球之路的錚錚誓言。

新材料加工板塊的蛻變,肇始於一系列變革,改造傳統產業,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金嶺南風生水起。

“結構更優”書寫在轉型升級的畫卷上——

以“聚焦主業、適度多元”爲主線,通過調結構、促轉型,逐步形成了“以礦山板塊爲基本主業,以冶煉板塊爲重要支柱,以新材料、加工板塊爲有效延伸,以工程技術板塊爲專業服務,以金融貿易板塊爲有力支撐”的產業格局,進一步拓展了發展空間,開闢了新的價值領域。

“質量更高”呈現於殊爲不易的突圍中——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實現向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高端轉型。科學規劃冶煉板塊發展方向和模式,打造精品冶煉,全面提高了冶煉板塊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產出效益。

丹霞冶煉廠成爲國內首家大規模成功應用並創新發展鋅氧壓浸出工藝技術、實現綜合回收鎵鍺等稀貴金屬的環保型鋅冶煉企業,開創了鋅冶煉行業的先河,併成爲唯一一家成功入選國家首批綠色製造體系示範名單的鉛鋅企業,在僅有單一鋅流程的情況下,實現建廠以來首度年度盈利,完成了扭虧爲盈的歷史跨越。

韶關冶煉廠粗銅、低鐵鋅錠產量創歷史新高,南華牌產品被授予中國有色金屬產品實物質量“金盃獎”,首次實現過渡性復產以來前10個月連續盈利,年度大幅減虧。

“後勁更足”展現在奮進不息的態勢裏——

加大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拓展,提高核心競爭力。成立設備公司、設計公司、環保公司,組建工程技術事業部,以有效整合爲重點,推動設計研發、設備採購、建築安裝等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以內涵發展和外延拓展並舉爲途徑,加快形成經營資質全、技術力量強、市場規模大的環保產業。

定力,來自對“時”與“勢”的深刻把握;信心,來自對複雜局面的高超駕馭。更快、更優、協調平衡,中金嶺南雄風勁,百舸爭流急。

一個新局的開啓

中金嶺南的昨天,可謂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中金嶺南的今天,應是“會當擊水三千里”;中金嶺南的明天,必將是“直掛雲帆濟滄海”。

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謀劃新一輪發展,成爲中金嶺南面臨的新命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而中金嶺南,身處南粵腹地,得改革風氣之先,擁開放地利之便,率先發展的路線圖十分清晰,就是繼續用好改革開放的“關鍵一招”,全面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上勇立潮頭、再出發。

——堅持創新發展,建設實力更強的中金嶺南。

以非同尋常的魄力和勇氣,直闖改革深水區,“三項制度”改革夯基壘臺,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方案基本形成,事業部制管控模式初步搭建,信息化建設全面開啓,財務體系改革取得階段成效,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縱深推進。

中金嶺南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通過加強與高等院所的交流合作,強化人才的“訂單式”培養,以專利、標準爲基礎和紐帶,將公司優勢技術打造成工藝包、設備包、技術包,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推廣輸出……一攬子舉措,讓中金嶺南技術創新活力更足、動力更強。

——堅持協調發展,建設結構更優的中金嶺南。

預投資7億多元的中金嶺南國際貿易中心項目建設,自春節假期過後便呈現一片忙碌的景象。

南沙,地處珠江三角洲地理幾何中心,是連接珠江口兩岸城市的樞紐性節點,立足廣州國家中心城市,依託自身良好的港口岸線條件,背靠珠三角世界級製造業基地以及擁有6000萬人口的城市羣,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十分突出,並被國家正式列入“十三五”期間發展戰略重點。

如今,中金嶺南正藉助國企改革的春風,抓住南沙自貿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大力發展與公司實體產業緊密關聯的貿易、倉儲、物流等產業,通過將中金嶺南“國際貿易中心”產業基地落戶南沙,在打造國際化貿易運營平臺的同時,積極推進業內強強聯合,共同建設有色金屬貿易產業生態圈,實現集聚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平安幸福的中金嶺南。

以“保安全就是保生產”的理念,下決心、出重招、全方位、本質化開展隱患治理,持續加大在安全環保治理上的資金投入力度,從源頭入手,通過更換井下非阻燃電纜、加快尾礦庫治理並實施逐步退出方案、啓動渣資源化改造、推進機械化採礦等一系列措施,有效解決安全環保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提升本質安全環保水平。

以綠色礦山、綠色工廠、綠色運行爲方向,探索構建覆蓋產業鏈全流程的安全環保管控體系,持續推進綠色產品的研發、綠色技術的創新,以及綠色產業的培育,努力打造綠色競爭力。

——堅持開放發展,建設能力更大的中金嶺南。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帶動就有了“路”,有“路”之後方可聚“流”,聚“流”才能興“產”,興“產”才能興“企”,最終形成經濟帶。

如今,中金嶺南正在把融入變成火熱的行動。

礦業板塊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爲重點,抓住行業週期性機會,強化資源掌控,繼續創造條件開展併購。冶煉板塊認真探索國際產能合作的切入點和行之有效的運作模式,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擅長的領域,選擇那些“能幹、會幹、幹得好”的項目,加快推進技術輸出,實施裝備和產能“走出去”,有的放矢地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金融、貿易板塊充分發揮特區、灣區、自貿區的疊加優勢,以灣區經濟新發展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戰略合作,加快打造產業發達、功能齊備、協同共享、集聚外溢的開放型經濟。工程技術板塊以項目爲依託,努力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設計、工程建設、服務等全產業鏈輸出。

——堅持共享發展,建設員工滿意的中金嶺南。

心不變,夢永恆。員工是念茲在茲的不變初心,更是接續夢想的永恆座標。大力弘揚感情認同、利益認同和理念認同的“三個認同”,進一步明確凝聚價值共識、踐行價值追求的路徑和方向,毫不動搖地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員工辦企業方針,構建依靠員工、成就員工、造福員工的長效機制,打造中金嶺南人的“命運共同體”,讓能爲公司創造價值的一切源泉充分湧流,讓改革創新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員工。

歷史的答案告訴我們:中金嶺南穿越改革開放40年的時空,解放思想從未停頓、從未止步。改革開放先行者“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沖天幹勁依然在延續,敢闖敢試、敢爲人先的膽識氣魄仍然在傳承。

夜幕之下,從深圳灣畔眺望,於時代潮頭注目遠方,不遠處,燈火輝煌的深圳灣跨海大橋,兩根高高聳立的橋塔燈光閃爍,將未來航程照亮。

向歷史致敬,朝未來進發。再一次站在時光的隘口,觸摸走進“春天裏”的這片熱土,隨着新一輪戰略規劃的開啓,中金嶺南發展將步入全面提速期,有爲無畏、蹄疾步穩,又一個肇始於春天的故事,正在南國雄渾落筆。

中國有色金屬報

瞭解更多有色金屬行業資訊請訪問中國有色網

https://www.cnmn.com.cn

責任編輯:彭雨晨

感謝關注中國有色金屬報 中國有色網 微信

名稱:中國有色金屬報

微信號:cnmnyouse

聯繫電話:010-6394166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