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则将通过兵马俑出土的秦代盾牌最新研究成果,说说秦军军阵、武器与战力研究的大致进展情况。但考古发现改变了这种陈旧的观念:兵马俑坑和石盔甲坑中出土的陶制塑像与石质盔甲模型,都表明了秦军拥有着在当时防护面积不小,且相对灵活的盔甲。

编者按:关于秦军的战力水平的争论可谓经久不息。既有受电影《英雄》误导,认为秦军强弩灭杀一切的错误认知,也有说什么秦军弓弩软弱无力、战术队形落后低能,整体战力落后西方一千年的神论。
其实,关于秦军战力的绝大部分网上争论,都是源自对秦始皇兵马俑研究工作的再解读。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研究工作远未结束,甚至从军事学研究角度,其才刚刚开始!所以那些关于秦军战力的决定性言论,其实都是外行人的管中窥豹,甚至是刻意歪曲。本文则将通过兵马俑出土的秦代盾牌最新研究成果,说说秦军军阵、武器与战力研究的大致进展情况。
众所周知,盾是一种重要的战斗护体装备。我国古代称干、橹,后来又称盾牌、彭排、旁排等。先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盾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齐师及鲁师战于炊鼻、齐子渊捷从泄声子射之,中循(盾)瓦……匕入者三寸。”(盾瓦是盾背拱起如覆瓦的部分)。《七国考订补·赵兵制》:“赵简子围卫郭部,犀循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王先慎集解:“犀,坚也。”也应该指牛皮或犀牛皮制造的盾牌。盾、橹分开描述,可能表明了当时的两种不同盾牌。《战国策·韩一》:“坚甲、盾、鍪、铁幕、革抉、夭芮,无不毕具。”这里是介绍了一个士兵完善配备,盾牌处于坚甲之后,地位一目了然。
至于《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 哙遂入”。从侧面反应了用盾撞人是世界通行的做法。
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许多盾。 比如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一墓葬中曾出土一盾, 其形状是上底略窄于下底的梯形,上面绘有龙虎纹图案;此外还有持戈盾战士殉葬的情况。 到了东周,也有不少盾牌的实物和形象出土。由于土壤环境等原因,湖南湖北保存了更多的木器和漆器。在长沙楚墓中发现一木盾,高 61 厘米,背面附有把手,呈对称双弧形。还有楚墓出土的长方大盾,高95厘米,宽50厘米,包山楚墓也出土了双弧彩绘龙凤纹漆盾。
▲楚墓出土的双弧彩绘龙凤纹漆盾
之前,秦军曾经被认为是不重视防护。但考古发现改变了这种陈旧的观念:兵马俑坑和石盔甲坑中出土的陶制塑像与石质盔甲模型,都表明了秦军拥有着在当时防护面积不小,且相对灵活的盔甲。对于大家非常熟悉的盾牌,在较早期的秦陵考古中没有发现,也只能通过一些别的文物来佐证:
1974年,陕西省文管会在户县东南发现一春秋秦墓,藤条编织物朽痕三处,上半部呈现椭圆形,面外鼓,下部平齐,残存深褐色漆皮两层,根据印痕形状推测可能为藤盾牌。而同时期的盾牌主要以木板和皮革制成,又因为保存不甚完整,并不能完全还原。
▲户县秦墓平面图(标3、4、5为盾痕迹)
在秦兵马俑一号坑,在三辆战车的舆内右前角,舆左后方,舆右前角,各有一“圆形木环”,环为木质已朽,环周有褐色或黑色漆皮,木环外径 56~63. 5 厘米,环体径3~4. 5 厘米 ,有的环迹上还残留彩绘花纹 ,木环里全朽无迹象。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秦盾,但也有学者认为尚难立论。《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对这些“圆形木环”遗迹并未作明确解释。
▲5号战车车舆右出土“圆形木环”
1976年,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为数不多的青铜器中,有一面武士斗兽纹青铜镜,上画两位勇猛的武士,一手持盾,一手持剑,上身赤裸,椎髻类似秦俑。两人各自面对一个豹类猛兽,做互博状。他们手持的盾牌,就是双弧盾,与出土的战国同时期的楚国双弧盾很类似。但这是单纯的艺术形象,还是来源于现实中的实物?质疑的声音仍是存在的。
▲武士斗兽纹青铜镜
1980 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 20 米处出土了两乘装饰华贵的铜车马。高车上除配备有弩机、剑等青铜兵器外,在车骑右侧内还有一盾簸,中承以盾。 该双弧盾通高 35. 6 厘米、底宽 23. 5 厘米,盾厚 0.4 厘米,为实物大小一半,上面彩绘流云纹图案。虽然这件青铜盾证实了秦代双弧盾的存在,但是还不能证明兵马俑中就有盾牌。
▲铜车马上的青铜盾牌
幸运的是,2009~2011年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坑考古队对一号坑局部进行了再次发掘。(有人以为清理填土和进行试探性发掘就代表完全发掘了,实属业余)
▲2009~2011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坑考古队一号坑再次发掘区域示意图
在挖掘中,惊喜出现了。发掘报告中的原文如下:“盾 1 件面朝下,首向西北。皮胎,髹漆,局部绘彩,可见细腻青灰色漆灰。流云状外形,齐首,弧肩,曲腰,平底。正面外缘包边,依照盾缘造型勾勒纹饰带,带宽约 4.6 厘米……通高66厘米,首高 2~2.5、宽 8.4 厘米,肩宽 39.8 厘米,西半部分至中部纵梁的腰宽 15、底宽18.5 厘米,东侧残。背有贯通木梁,梁中部握手鼓起。纵梁通高 65 厘米,握手长15、宽2、高 3.5 厘米。”
从测绘图来看,这个盾牌被右服马陶俑压住上半部,下面堆积着淤泥。在兵马俑坑遭遇火烧水淹之厄的情况下,保存了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髹漆皮盾,真是幸运。可能就是淤泥和倒下的陶俑很快地覆盖了这个盾牌,才避免了它和俑坑中其余的大多数盾牌一样化为乌有的命运。
▲兵马俑出土的髹漆皮盾
此盾的大小与形制,和铜车马上的铜盾放大后相比很接近。虽然漆层之间的皮质早已腐朽,但其厚度约为0.8厘米,与双层牛皮制成的合甲接近,可能是同样的工艺产物。其与铜车马上的盾牌一样,彩绘流云纹简洁而又雄浑。与时代相近,样式相近均为双弧盾的楚国彩绘龙凤纹漆盾进行对比,很明显属于同类器物,与一直流行在汉代的双弧盾,也是一脉相承。
简单说,中国商代到西周,主要流行长方形或者梯形盾,很多时候会装有铜制的盾饰。春秋战国时期,梯形盾继续使用,同时出现了新的双弧盾。这种盾一直延续使用到魏晋时期。
▲兵马俑出土漆皮盾纹饰细节和测绘图
这一发掘,证实了秦军确实使用盾牌。但还有没能解决的问题:秦军盾牌装备率如何?步兵是否使用不同于双弧盾的长方形盾?而要揭开真相,还得依靠考古发现的进展。毕竟秦兵马俑坑除三号坑外,其余的一、二号坑还没有完全发掘,兵马俑没有完全清理发掘的位置还很多,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已经全部挖掘。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以及种种原因,要想知道什么时候能揭开兵马俑坑里还隐藏了多少没发现的珍宝,能解决多少网络上争论的?那可真是“君问归期未有期”了。
不过幸运的是,发掘工作依然在进行着,所以等待还是有希望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托进一步的考古发现。说这一些,也是希望大家不要被网上那些“号称兵马俑已经发掘完毕,兵马俑坑里没有新鲜事”的所谓大神所迷惑。总之,段子可以随口说,但冷兵器研究却要耐心做!
主要参考文献:
《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2009~2011 年发掘简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坑考古队
《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10期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王牟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