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會長、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卡介紹說,早在 2012 年,金壯錦就在廣西博物館的牽線搭橋下,與臺灣花蓮太魯閣族織錦合作,結合兩岸織錦的技藝特點開發出共同品牌—壯太,並分別在兩岸建立了生產基地,位於龍州的基地更在 2018 年獲得國家第一批 " 非遺 + 扶貧 " 重點支持就業工坊。據悉,今後該示範基地將致力於打造成爲全國知名、輻射東盟國家的民族文化基地,讓非遺轉換爲產業,從而進一步展示和傳播廣西傳統民族織錦、織繡技藝,實現民族非遺傳承體驗的全覆蓋,使基地成爲廣西婦女、東盟各國婦女學習織錦、織繡的新平臺。

南寧晚報 /ZAKER 南寧記者 陳蕾 文 / 圖

以織牽線,以錦連情,繡出兩岸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美麗圖案。13 日,桂臺 " 壯太 " 織繡研究生產基地暨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在南寧美麗南方正式掛牌," 壯太 " 基地的建成,讓兩岸織錦交流更密切,也讓兩岸織女擁有了共同的家。

當天的掛牌儀式由廣西博物館、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花蓮縣秀林鄉陶樸閣美學才藝發展協會主辦。" 壯太 " 基地中的 " 壯 " 代表着中國四大名錦壯錦," 太 " 則代表臺灣少數民族織錦太魯閣錦,而壯太錦可以說是桂臺兩地民族文化深度合作的最佳見證。

在位於一樓的 " 壯太 " 織錦展廳,精美的紋路、細緻的做工、絢麗的色彩,一件件織錦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會長、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卡介紹說,早在 2012 年,金壯錦就在廣西博物館的牽線搭橋下,與臺灣花蓮太魯閣族織錦合作,結合兩岸織錦的技藝特點開發出共同品牌—壯太,並分別在兩岸建立了生產基地,位於龍州的基地更在 2018 年獲得國家第一批 " 非遺 + 扶貧 " 重點支持就業工坊。

" 壯錦和太魯閣錦有很多相似度很高的圖案,經過多年尋找,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 7 個相同的圖案。" 來自臺灣花蓮的著名織娘連美惠高興的說," 壯太 " 基地讓桂臺兩地的織娘有了家,今後大家可以在基地裏盡情地交流織錦心得、切磋織錦技藝、展示織錦作品。

除了 " 壯太 " 基地之外,同時掛牌的還有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示範基地設置有 " 錦屋 ",主要展示廣西各民族的各種織錦機,並設有 " 廣西傳統工藝展示館 ",展示自治區非遺項目的生產過程及廣西的傳統手工藝品。

據悉,今後該示範基地將致力於打造成爲全國知名、輻射東盟國家的民族文化基地,讓非遺轉換爲產業,從而進一步展示和傳播廣西傳統民族織錦、織繡技藝,實現民族非遺傳承體驗的全覆蓋,使基地成爲廣西婦女、東盟各國婦女學習織錦、織繡的新平臺。

此外,示範基地還將成爲廣西民族技藝對外展示的窗口,讓遊客能夠參與和體驗製作織錦的過程,瞭解民族織錦的發展歷史,讓本土民族傳統織繡技藝在大衆的心裏紮根、發芽、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