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壺鎮的名剎

寺廟、宮觀、教堂等宗教建築是一方地域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也是區域經濟發展、文化沉積的重要歷史見證。自古作爲縉雲一縣“財賦之區”的壺鎮,宗教歷史文化底蘊也非常深厚。壺鎮地域有建於唐高宗上元元年(674)的“法華寺”(慧明寺)、建於唐代(年間無考)的“景霄觀”(南宮寺)、建於後晉開運元年(944)的“資聖寺”(九松寺)和“大明寺”、建於後周顯德三年(956)的“仁王寺”、建於宋開寶元年(968)的“明聖寺”、建於宋開寶八年(975)的“茶堂寺”、清道光二十年( 1840)重建的“聖嚴寺”,以及後來建造的“蓮花庵”、“正覺庵”、“福雲庵”、基督教堂、雲巖寺等等。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現存的宗教建築,如九松寺的莊嚴宏大、南宮寺的寧靜優雅、雲巖寺的煥然一新……,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魅力。而在壺鎮地域,最早建成、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在我國宗教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名宗教建築,當屬由天台宗六祖智威大師於唐上元元年(674)肇建的千年古剎“法華寺”(惠明寺)。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壺鎮鎮北隅的塘川村後山叫法華山,山名出典於《妙法蓮華經》,爲中國佛教天台宗第六代大祖師釋智威大師所命名。山麓之南的“法華寺”(惠明寺),也是由智威大師於唐上元元年(674)肇建,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是佛教天台宗的又一處重要祖庭,也是古鎮壺鎮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釋智威(?~680),俗姓蔣,母朱氏,唐代縉雲縣金竹村人。家世業儒,自幼聰明異常。佛教典籍稱智威“天與多能,富有辭藻”〔注1〕,還相傳他的前世是南朝陳國的尚書左僕射(丞相)徐陵。徐陵曾經從師於天台宗實際創始人、四祖智者(智顗)大師研習佛法,頗有造詣。發“五願”誓,第四條說:“來世童貞出家”。

智威“年十八,爲本郡(學)堂長。父母令歸納婦,路逢梵僧謂之曰:‘少年何意欲違昔日重誓耶?’因示其‘五願’……師聞願已,不復還家,即往投國情投章安爲師。”〔注2〕

他虛心地向章安大師諮受心要,日修夜禪,年復一年,終於定慧俱發,證得“法華三昧”。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章安大師有大慧、明曠、吉藏、道素、弘景、智威等六大高徒和衆多弟子。但天台宗把證“法華三昧”作爲追求的神聖目標及嗣承祖位的重要條件。所以,在唐貞觀六年(632)八月七日,年屆七十二歲的章安大師在國清寺圓寂後,由智威“嗣承祖位”〔注3〕,理所當然地成爲章安大師的嗣法弟子和臺宗佛教的新一代祖師了。

“唐貞觀六年(632)八月,灌頂(即章安)寂於國清寺,智威繼其後住持國清寺”〔注4〕。入唐後,天台宗祖庭國清寺在經濟保障上面臨着生死存亡的大考驗,智威大師帶領僧衆苦心謀劃、勵精圖治,探索和創立了自力謀生的生存發展機制,使佛教天台宗及國清寺在艱難的厄運中得到前進,鞏固和發展了它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智威大師主持“國清寺”後的第 43年,即高宗上元元年(674),他認爲要大力弘揚天台宗佛法,就應該在立足祖庭“國清寺”寺的同時,必須走出天台山,主動到外地開拓弘法道場,竭力擴大天台宗佛法影響。《佛祖統記》對智威向外開拓弘法道場一事有如此神話般的“飛杖卜勝”之記載:“唐(高宗)上元元年,(智威大師)欲卜勝地說法度人。執錫而誓曰:‘錫止之處即吾住所’,其錫自國清飛至蒼嶺普通山(臺婺分界),可五百里,以隘狹不容廣衆,凌空再擲,至軒轅煉丹山。師既戾止。翦棘刈茅,班荊爲座,聚石爲徒。晝講夜禪,手寫藏典。於是名其地曰‘法華’。”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智威大師在天台山國清寺手執錫杖凌空一擲,即飛越五百里至蒼嶺普通山,再擲又數十里達軒轅煉丹山後,根據縉雲縣《雲灘(今壺鎮陶灘)陶氏宗譜》中所收集的,縉雲北宋宣和三年進士詹宗益寫的《舍惠明寺記》記載,這裏發生了一個“陶公夫婦施捨別墅作爲智威大師最初弘法寺宇”的動人故事。故事說:“邑東六十里有惠明寺……初有異僧號法華尊者,由天台越縉邑東蒼嶺,以錫杖飛卜,緣地於仙石山之陽,乃鄉人諱雷,字仲震,陶公之別墅也。謁而請曰:‘餘卜創寺基,而緣屬公墅,願爲此丘主,能捐弗貳乎?’公初有難色,淑配朱氏諭之曰:‘吾與君享有餘饒,所乏者嗣耳,厚積何爲哉?舍此以成善事,倘若獲嗣,尚足以自給。’乃樂從。遂將附近田九千六百餘秧,蓋以田地山塘,東起石龍頭;西界仙人嶺;南至高堪,今黃婆堰;北抵山裏塘山崗,約二里許舍之,寺遂告成焉。”

當然此故事無其它佐證,但縉雲雲灘陶氏的遷縉始祖陶溫雖系後周年間(954~960)“因別業在縉東之灘,遂遷居焉”〔注5〕。“別業”置於何時?是隋、是唐,還是更後?都沒有記錄。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假,給人們想象和理解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智威大師卓錫弘法的軒轅煉丹山就是法華山(康熙23年、光緒《縉雲縣志》及《佛祖統記》等),又名煉丹山(明成化《處州府志》,乾隆、道光《縉雲縣志》)、石釜山(康熙11年《縉雲縣志》)、仙石山(《舍惠明寺記》)、惠明寺山(民間俗稱)等等。1999年所編的《縉雲縣地名志》進一步明確:“法華山在(縉雲)縣城東北27公里壺鎮塘川村東(石龍頭)。”

經過智威大師的辛勞和僧俗衆人的努力,呈現在人們面前新的弘法道場——法華山之法華寺,“梵宮靜宇,輪奐翬飛,勝概供樂,紅塵不染,隱然一方真境也”〔注6〕。

智威大師卓錫法華寺弘法的消息一傳開,附近府縣的學者居士紛紛前來從學。《佛祖統記》言當時之盛曰:“既而學者自來,習禪者三百人,聽講者七百衆,常分九處安居。”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據記載,當時不僅向智威大師從學修禪者衆多,而且大師的弘法場面非常神奇和壯觀:“師身長七尺,骨法古秀。每登座有紫雲覆頂,狀如寶蓋,鳥雀旁止,有同家畜”〔注7〕。

正因爲智威大師每登座都有“紫雲覆頂,狀如寶蓋”,加上其地、其寺又名“法華”,所以人們尊大師爲“法華尊者”。

特別有意思的是智威大師在法華山還有許許多多的靈驗之事,如:“衆苦乏水,浚一石井才三尺深,日給千衆冬夏無竭;法華至仙居上阪(智威大師弘法縉雲時的仙居分道場)約八十里。師每日往返。齋粥禪講未嘗少違,鹹謂有神足通。”〔注8〕。“靈異所鍾,倉常自滿,油常自來,衆徒安享,未嘗告乏”〔注9〕。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三尺石井之水日給千衆不竭、日往返八十里(合一百六十里,每小時十里計,需十六小時)而兩地的齋粥禪講從無擔擱、“天來倉自來油”(壺鎮一帶傳說)諸此等等,智威大師真可謂是神通廣大的菩薩了。

另據《佛祖統記》記載,智威大師在圓寂時也出了許多的奇事:“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禪堂而化,異香七日不歇(自上元初建寺,至永隆初入滅,才七年耳)是日衆見坐逝於寺,而上阪之人見師赴檀越舍,至人起滅其不可測識若此。”“宋朝皇佑初元(1049),仙居會伍不失於傳道處重修殿庭,奉安真像,是夜有虎繞殿匝而去。”“師昔日坐禪舊址,至今春草不生。”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智威大師在縉雲法華寺圓寂後,卻還有人在近百里外的仙居看到他“赴檀越舍”;趺坐禪堂而化卻“異香七日不歇”;坐禪舊址春草不生;特別是越數百年後的宋朝,其塑像還令孟虎卻步……,諸此種種,能不使人額首稱奇嗎?

智威大師從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卓錫縉雲法華山弘法,至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圓寂,在天台宗佛教的縉雲祖庭——法華寺前後弘法七年。嗣法弟子爲被尊爲臺宗七祖的天宮慧威〔注10〕禪師,兩師並稱“二威”,智威稱“大威”,慧威稱“小威”。

智威大師富有辭藻,著有《桃巖寺碑》、《頭陀寺碑》等,經論傳世已稀,敦煌出土有大師所著的《六門陀羅尼經論廣釋》一卷。

在智威大師圓寂二百多年後的吳越王錢鏐,鑑於智威大師對佛教及天台宗發展所作的巨大努力和重要貢獻,諡他爲“玄達尊者”。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千年古剎“法華寺”先毀於唐武宗滅佛——即“會昌法難”,唐玄宗大中年間重建,後又湮沒。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建,更名惠明寺;元豐五年(1082),有法師躬禮舍利增飾其塔;宣和三年(1121)二月,方臘部將霍成富攻陷縉雲,寺宇諸勝俱遭焚燬,雲灘陶氏河公即率衆鼎力覆成。再圮,清乾隆十年(1745)又建大殿、山門各三間,廂房六間。清咸豐八年(1858)四月至同治二年(1863)正月間,太平軍陷縉雲,又遭兵燹,僅存斷垣殘壁。民國十四年(1935),佛徒致力募捐,重建部分殿宇。新中國初,廂房配住農戶。時光流逝,風侵雨蝕,殿宇破敗不堪矣。

寺宇雖屢有興衰,文化仍深藏底蘊。今有佛們弟子釋登悟及居士信衆,奔走籌劃,鼎力重建。經政府批准,法華寺的首期工程——智威祖師殿建築工程即將完成,千年古剎——法華寺的重光也必將是爲時不遠的事情了。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臺宗佛教歷史悠久,在日本及東南亞國家都有很大影響,而壺鎮的法華山及法華寺是佛教天台宗除天台山國清寺外的又一處非常重要的祖山和祖庭。因此,法華山、法華寺及智威大師都是壺鎮很有品位、很有價值,亟待重視和開發、利用的宗教歷史文化資源。另外,所以恢復臺宗佛教浙南祖庭——法華寺,研究和開發智威大師的系列文化資源,也是提高壺鎮文化品位,促進壺鎮古鎮旅遊事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註釋:

[注1]引自唐朝釋道宣撰的《續高僧傳》。

[注2]引自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釋志磐撰的《天台九祖傳•••卷二》。

[注3]引自《佛祖統紀》(爲紀傳體佛教史著作,是天台史學集大成之鉅著。釋志磐於南宋鹹淳元年(1269)撰成。五十四卷,約六十一萬字,分本紀、世家、列傳、表、志五科。以記述天台宗歷史爲主,兼涉其他各宗。該書採擇史料豐富(徵引內外經典近二百種,其中大藏經典七十二種,天台宗著作二十一種,釋門諸書二十四種,儒家著作四十一種,道門諸書二十種,此外還有碑銘書論多種),編選精審,因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等佛典。

[注4]引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天台山”。

[注5]引自《雲灘陶氏宗譜》。

[注6]引自《舍惠明寺記》。

[注7]引自《佛祖統紀》等佛典。

[注8]引自《佛祖統紀》等佛典。

[注9]引自《舍惠明寺記》。

[注10]慧威:(634~713),唐代僧人,天台宗七祖。俗姓劉,婺州東陽(屬浙江)人,號“天宮尊者”,年幼出家,聞智威大弘天台教義,前往受業,刻志禪法,爲智威入室弟子,有“小威師”之稱。後歸止東陽,深居山谷,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傳法弟子爲玄朗。

2008年3月21日

縉雲壺鎮千年法華(惠明寺)!天台宗祖庭那些輝煌與沒落的往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