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今天要讲的一首《小雅》作品,是《鹿鸣》,这首诗大家比较熟悉,这首诗是排在《小雅》第一首的。比如我们对农业的重视,这和周人独特的历史有关,周人说他们的始祖叫后稷,将来我们会讲到这首诗。

带着孩子读诗经品味经典,让国学滋养心灵,激发诗情!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傚(xiào)。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ín)。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ān)。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挑一些《诗经·小雅》、《大雅》和《周颂》里的作品给大家讲一讲。

一、雅、颂的重要性

这部分作品对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因为这些作品都属于西周时期的作品,西周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创生很关键的时候。我们现在依然遵循的传统,实际上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比如我们对农业的重视,这和周人独特的历史有关,周人说他们的始祖叫后稷,将来我们会讲到这首诗。在尧舜时期不是中国发生大洪水了吗?诗说大洪水之后,黎民挨饿,是后稷在舜的领导下种地,为天下人民提供了粮食,周家积了德,所以才崛起。

换言之,他们的崛起,实际上是因为祖先积了德,所以后来有了天下。周人在找自己存在的根基的时候,找王朝建立的根基的时候,是追溯到一个种地的祖先,所以他们对农业的那种重视就有了言外之意了,不单是把农业看作一种生产事业,而是和周家的昌盛有关,所以《诗经》里有大量这样的农事诗篇。

这个传统延续下来,我们是农业国家,改革开放之前在很长时间内,我们都是很重视粮食生产的,相对来说,对商业就比较歧视。改革开放以后情况有好转。所以说《诗经》这个作品好象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离我们很近。

二、什么是雅?什么是颂?

1. 夏者,雅也

中国最早的一部辞典叫《尔雅》,“尔”就是接近的意思,“雅”是什么?“雅”就是标准,古人解释雅是正。“正”不是正确,含着正确的意思,应该是“标准”的意思,所以很典雅就是很标准,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这叫“雅”。一个民族,雅文化出了问题可就麻烦了,雅文化是做人的理想所在,我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高的、不低俗的。这个属于“雅”。

但是“雅”如果从训诂学上讲,和另外一个字读音有关系,“夏”。周人在很长时间实际上是自称为夏人的后裔,而且他们生活的区域也是跟夏王朝的贵族们生存地域是比较近的,所以周人把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诗篇称之为“雅”,实际上“雅”和“夏”有关。

如果我们大胆推测一下,可能周人继承了很多夏的东西,比如它的曲调,文献记载有这方面的交待。如周武王即位的时候,按照《逸周书》里面一篇讲,奏的音乐其中包括“崇禹生开”,“开”和“启”是一个意思,读音很相近。什么意思?就是伟大的禹生了夏启,启是夏第二代王。周武王即位的曲子唱的是伟大的禹生启,实际上可以看出周人文化在它最初奠定的时候应该是夏文化的基础。

“夏者,雅也”。古代训诂学有一条是清朝人确立的,“音近意通”,读音相近的很多字往往意思也接近。大雅小雅,简单地说就是王朝的音乐、王朝的诗篇,都属于王朝,它们是标准、它们是天下的典范。

2. 什么是大雅,什么是小雅?

今天说大雅之声,李白也说“大雅久不作”,就是高亢的、高雅的、宏大的、引人向上的艺术。

根据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竹简里面的战国文字记载,“大雅”是周家盛德,“小雅”是衰势之歌,实际上大雅在前,小雅在后。其实在这文献出土之前,就有学者这样讲过。

可是诸位如果现在要翻翻大小雅作品,可以看到有很多衰势作品也放到《大雅》作品里面去了,这实际上是后来人的编排。因为《诗经》在经过秦始皇烧诗书以后、汉代人重新编订的时候,把一些体势宏大的篇章放到《大雅》里面去了,这就乱了。可能觉得“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所以就把一些高级贵族的作品、体势宏大的作品但衰势的作品放在《大雅》里了,乱了。

这个倒不是我们要讲的重点。

三、《鹿鸣》,《小雅》之首

1.如何读诗,我的一点看法

我们要讲的重点实际上是诗篇,在博雅小学堂讲诗主要以诗篇为主,方便大家听和理解。

我们今天要讲的一首《小雅》作品,是《鹿鸣》,这首诗大家比较熟悉,这首诗是排在《小雅》第一首的。但我们这次讲《鹿鸣》不是单独讲它,还要讲跟它连着使用的另外两首诗《四牡》和《皇皇者华》。为什么?这是我的一个看法,读诗有的时候我们一首要做两首读,几首诗放到一起去读,它的整体意味才会出来。

2.第一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诗共三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呦呦”是鹿的叫声,“食野之苹”,“苹”是一种菊科植物,绿色,茎叶呈白色或者灰白色,有香味,又叫珠光香青,实际上就是香蒿。诗是这么唱的,鹿喜欢吃这个东西。但事实上鹿喜不喜欢吃呢?实际上我们可以灵活理解,“苹”就是指原野的草,“呦呦鹿鸣,食野之草”不押韵,所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这两句诗把我们带到一个光景当中去,清幽的林子里面长满了草,苔藓,还有各种香草,梅花鹿又是那么可爱,它们有了草后呼朋引伴,这是比兴。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嘉宾,就是好的客人。要知道“宾”和“客”不一样,在西周时期二者都是“敬”的意思,但是“客”往往是外人,外国来客;“宾”是指本国的大臣或者异国的使节。周代封建很多同姓诸侯,异姓诸侯互相聘问,属于“宾”,不能称他们为“客”。

“宾”这个词,《礼记·乡饮酒义》中有“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中国的房子一般坐北朝南,尤其是正厅正堂坐北朝南,西边是客人的位置。《礼记·孔子燕居》里面也说过,“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仁宾客”就是亲宾客。客人在西边,主要先向客人敬酒。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为什么要鼓瑟?因为我们有嘉宾来了,这就是礼乐文明,我们要奏起礼乐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笙”,古代吹奏乐,八音中属“匏(páo)”。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个笙,它的实物就是一个大葫芦,把这个葫芦挖空做音斗,在音斗上打可以对穿的圆孔,插入笙管,管的一头要从音斗下露出;管中装有可以发声的芦竹做的簧片,所以簧就是舌头,俗称舌头。这样就可以吹出声音来共鸣,就是笙。

瑟是什么?是弦乐,八音中属“丝”,丝竹做弦子,制作很讲究,一般用什么?桐。像《鄘风·定之方中》里面说到卫文公建国的时候就建了很多“椅桐梓漆”,有这样的句子,种了很多桐木,将来好制琴瑟,搞礼乐建设。这是讲卫文公这个人很有远见。

古代宴会招待客人有乐工四人,都是盲人,也叫“师”。四人中,两人你弹一个瑟我弹一个瑟,另外两人在堂上唱歌。古代堂就是敞开的屋子,敞开一面,前堂后室,主人在那儿坐着,然后由乐工四个人坐在堂口,偏西偏客人的堂口唱歌。堂下另有吹笙的。在堂上鼓瑟唱歌,堂下吹笙奏乐,是相交替而进行的,这涉及到古代的礼仪,简单跟大家讲一讲。

“吹笙鼓簧”中的“簧”不是另外一个乐器,是指笙的舌头。“承筐是将”,招待宾,用筐子装币帛等贵重物品送礼。吃饭在中国绝对不是简单的吃饭的问题,记得老前辈钱钟书先生写杂文的时候说,吃饭是名不副实,吃饭实际上主要是吃菜,当然还包括喝酒。实际上古人吃饭,真正吃东西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音乐,还有礼品的交换,加强友谊。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加强友谊,示我人生大道。“周行”是指大道,不是说你告诉我怎么走,是告诉我通向未来的大道,也就是说最后一句是升华,我们不是在搞物质交换,我们是加强友谊,加强友谊是换得你对我的忠告、你对我人生的指点,所以诗的调子就扬上去了,这就是第一章大致的内容。

诗格调非常典雅平和,周代几乎所有典礼都会唱到这首诗,是最受欢迎的曲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