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生的最后两年,基本都在江河上漂流,坐船的日子比在平地走路还多。出夔州,过三峡时,驻立江面,杜甫写过一首短诗《旅夜书怀》:“飘零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思是说自己就像一只鸟,天天不停地飞来飞去,到处漂泊,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人到暮年,居无定所,其情之悲,可见一斑。     杜甫最后的人生轨迹,顺着长江来到宜昌,再来到江陵,也就是荆州,再经过洞庭湖进入湖南地界,先是在岳阳,然后顺着湘江来到长沙,来到衡阳。     在湖南,杜甫写下了人生最著名的一首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真真是把大唐那种曾经繁华无限,又无可奈何消亡的黯然神伤,写得淋漓尽致。纵观杜甫的一生,大唐王朝的命运转折,都如同这首诗一样,前半段欢乐无限,后半段尽是悲伤。     后世很多人说杜甫的七律《登高》是有史以来最后的律诗;《江南逢李龟年》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七言绝句。七言诗最好的两首都给杜甫写完了,杜甫被称为诗圣,这两篇是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在潭州,杜甫没能停留太久,因为很快湖南兵马使臧玠发动了叛乱。杜甫只好又带着一家老小,继续飘零辗转,他想要去往郴州,投奔在那里管理州务的舅舅崔伟,但走到耒阳,大雨连江,小船无法行进。这时,杜甫的生命其实已经接近尾声了。     但杜甫最终如何去世,现在也没有定论。《旧唐书》中记载说,杜甫漂泊到今天衡阳的耒阳县去世。而且,根据杜甫写给县令的一首诗,民间也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杜甫曾经在耒阳被大水所困,十来天没有东西吃,耒阳县令找到杜甫,给了他一些牛肉和酒,杜甫在过度的饥饿之后又吃得太多,很快便去世了。     但是,洪业先生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考证出这首诗不应该放在杜甫诗集的最后,杜甫真正的最后一首诗显示,他已经回到了潭州。所以杜甫不可能在耒阳去世,而是在臧玠叛乱被平定后,又回到潭州居住过的地方,写下了交代给亲友的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在公元770年的11月或12月去世的。     就这样,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走完了他的一生。     公元813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请著名诗人元稹为祖父写了一篇墓志铭。这篇墓志铭大部分篇幅都在讨论诗歌,元稹宣称杜甫是诗人之中最伟大的一位。而文中关于杜甫生平的部分却十分简略,关于杜甫去世时的情形,也只说他的棺椁暂时埋葬在岳州,之后由孙子杜嗣业迁回了洛阳偃师。宋代的史学家司马光在笔记中说,杜甫去世于耒阳,最后下葬于巩县。于是,以上几个地方,耒阳、巩县和偃师,如今都宣称有杜甫墓。     诗人已逝,如今的人们争夺诗人出生地和墓地的名头,无非是想通过提升文化形象,继而拉动旅游和经济效益。如此,则未免太辜负这位一生都心系家国、奋笔疾书的大诗人了。如同杜甫写给李白的两句诗所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甚至,杜甫生前比李白更加寂寞,但在身后一千多年的时光里,他却日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民族诗歌史上的启明星。     听众朋友们,今天的这本《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就跟大家讲述到这里,洪业先生的论述是以杜甫的生平事迹为主,串起杜甫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以诗证史”。如果将来有机会为大家介绍叶嘉莹先生讲杜甫的著作,那么我们可以以诗歌鉴赏为中心,再次展开杜甫的诗意足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