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詹紫燁

編輯 | 廖文婷 席驍儒

出品 |蓋飯特寫工作室

從1998年退役時算起,20年間,鄧亞萍做了不少事。她剪掉當年招牌性的馬尾,留起短髮;去英國攻讀了經濟學博士學位,作爲人民日報社副祕書長走上仕途;其後,又與新東方總裁俞敏洪聯手創業,轉型從商。中國大滿貫獲得者、第一位獲得四枚奧運金牌中國人的光暈早已往事如煙。但無疑,「乒乓國手」這四個字,仍是她最重要的標籤。

2018年7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被問及24年前敗給日本隊選手小山智麗的舊事,鄧亞萍有遺憾也有敬佩:

那個時候覺得我自己是真的盡力了,一般來講,我在場上,能用的辦法我都用了,真的都用了,何智麗從那時候開始,成爲了中國女隊的頭號對手……如果從運動員的角度來講,小山智麗是我很敬佩的一個運動員,她對成功的這種執着以及想要成功的渴望,甚至於她當時離開國家隊去了日本,臥薪嚐膽。

乒乓球「廣島之戰」

(1994年,廣島亞運會,小山智麗擊敗鄧亞萍,那一刻她哭了)

1945年8月6日,兩架美國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出現在廣島9600米的上空,擲下一顆名爲「小男孩」的原子彈。機長蒂貝茨形容爆炸一刻:「我們轉過身,向廣島望去,這座城市消失在恐怖的巨大蘑菇雲裏。」

原爆浩劫後,廣島重整旗鼓。

1994年,亞運會在廣島舉辦,女子乒乓球單打比賽,日本隊選手小山智麗VS中國隊選手鄧亞萍。

日本隊贏了。

小山智麗,曾用名何智麗,正宗上海人,是前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在事業巔峯,她遠嫁日本並加入日本國籍,冠夫姓改名小山智麗。一夜間,從隊友變對手,在跟中國隊名將鄧亞萍打對臺的時候,每打一個好球,她都會大喊一聲「喲西」(日語語氣詞,意爲「精彩」)來爲自己鼓勁吶喊。網絡上的評論當然是慷慨激昂的:

會讓人聯想到電影中侵華日軍在屠殺中國人時高喊「喲西」。

小山智麗爲日本隊拿下金牌,無疑是給中國擲了一顆原子彈。

羣衆憤怒了,罵她「漢奸」。

反抗讓球

(1987年,何智麗登上乒乓球排名榜,世界第一)

穿日本隊服出戰,賽場上大喊「喲西」,按何智麗後來的說法,是一種「復仇」的味道 。

故事要從她的三次「讓球經歷」講起。

何智麗二十二歲生日那天,恰逢第十屆漢城亞運會女子單打決賽日,隊友悄悄買了大蛋糕,插好蠟燭,並送她一本紅杜鵑封面的影集爲她慶生。何智麗心情大好,跑去亞運村的理髮館理髮,理完髮興沖沖出來時,就在門口臺階,碰見總教練李富榮。

李教練招呼何智麗:「我們研究了一下,你今天讓給焦志敏。」

「讓」的意思是打假球,即一方特意輸給另一方,好讓教練組能排兵佈陣,一致對外。可就這場決賽,兩邊選手都是中國人,冠軍卻被內定。「黑幕」顯而易見,何智麗有些不悅,卻也只能悻悻接受。

後來亞洲乒乓球錦標賽決賽上,何智麗再次撞到焦志敏。李教練又找到她:「你再讓一次!」何智麗氣不打一處來,只能請恩師孫梅英出面。孫梅英護犢,跟領導討公道,遞了根菸,周旋半天,「不是說好了她只讓一次嗎?」

領導沒轍,「好吧,這一次焦志敏讓給何智麗。」

讓球,中國乒乓球隊曾經稱之爲「集體主義的結晶」,本爲一致對外的「光榮傳統」,逐漸權大於球,變成一場討價還價。即使你球藝再高,一聲令下要你「讓」,你就得乖乖地把冠軍的桂冠奉獻給別人。

——葉永烈《是是非非何智麗》,中國書籍出版社

1987年,新德里世錦賽半決賽,何智麗對管建華。她眼皮一跳,果真,教練馬金豹找她聊天,馬教練神情挺嚴肅:「今天你下來! 」

何智麗只是癱着臉輕輕搖頭,「沒門」。

「韓國的梁英子打敗過你,如果決賽碰見,管建華獲勝希望更大,所以必須讓」——這理由乍聽無法反駁。

的確,何智麗和梁英子有舊怨。何智麗敗過一次,但跌入過低谷的人更有鬥志,這次,她有把握能贏。

「我不想讓。」她還抱着一絲希望掙扎。

領導不容她分說:「大局爲重。」

胳膊拗不過大腿,何智麗嚥下粗口,面兒上同意了。等比賽開始,卻跟管建華暗中較勁,何智麗越打越用力,全然沒有讓球的意思,最後,憑實力進入決賽。領導和教練見狀拂袖而去,沒有一人來祝賀。

何智麗不後悔自己的「不遵上意」。教練不理她,她就自己訓練。當晚她在酒店閉門不出,肚子餓了,就嚼臨行時父母囑咐捎來的五香牛肉乾,耐心等待決賽。

決賽場上,看着對面的韓國姑娘,過去的失敗歷歷在目。一局結束,韓國教練又是遞水壺,又是給梁英子出謀劃策。這邊何智麗卻孤零一人站着擦汗。後幾局,她殺紅了眼,一板一板,最終以3:1擊敗了對手。

我這個三十九屆世乒賽冠軍,是我自己爭來的!當然,那時我冒很大的風險,因爲如果我輸了,後果就不堪設想。但是我堅信我能贏,所以我才決定反抗「讓球」。

世界承認了她,祖國也承認了她。登上領獎臺,國歌奏響,教練組裏,卻依舊沒有一個人向她祝賀。

拒寫檢討

(恩師孫梅英爲何智麗上下奔走,身爲全國人大代表的她,直接找高級領導說理,使何智麗免受處罰)

隊裏通知要開會,何智麗心裏發慌。

孫梅英家的門被敲得咚咚響,師父是她當下唯一的救命稻草:「我要挨批了怎麼辦?」孫指導坦然一笑,給何智麗出點子:「開大會時,你帶個錄音機去,他們怎麼批評你的,全給錄下來。」

孫梅英年近花甲,額頭深溝淺糟,煙癮甚重,一根剛熄又點燃另一根,牙齒都燻黑了。這位女性長者是新中國第一個乒乓球全國女子單打冠軍。有人形容她「軟硬不喫,刀槍不入」,向來敢言:

以球謀私,特別是所謂「讓球」問題,鬧得中國乒乓球隊上上下下不團結,迄今仍未明確予以取消,有人還在那裏吹噓這是「光榮傳統」。

大會召開,隊員們一個個進場。只有何智麗,拎着大號錄音機,往會議桌上一擱,一聲不吭地坐下。那些準備批判何智麗的發言,都閉口不提。何智麗立刻想明白了:錄音機而已,這就能鎮住他們,「說明他們理虧嘛」。

這不是孫梅英第一次授計。何智麗去新德里前,也跟孫導討過法子。

「前兩回都要我讓球,這次單打,領導很可能還要我讓球。」

「讓什麼?不讓!讓球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不對的。」

「我不答應,領導很可能不許我上場。」

「那你就只好在口頭上答應讓球,等上了場,你真打!」

被熱心羣衆批評的「口頭上答應讓球,上了場真打」策略,是孫梅英一手謀劃。一開始何智麗還擔心,「如果不聽話,回來會捱整吧」。孫梅英笑眯眯地說,「你的任務就是奪取世界冠軍,一切後果,我來承擔。」

這會兒,領導拿頂着冠軍頭銜的何智麗沒轍,只好喊她寫檢討,走走形式。何智麗心直口快:「讓球決定本就錯誤,你們領導首先要寫檢查。」當時的媒體稱何智麗爲「鐵姑娘」、「倔姑娘」、「假小子」,這些頭銜是從孫梅英那裏繼承過來的——師徒兩人脾氣都剛烈,難以馴服。

身邊人勸何智麗,寫完交差得了,「得給領導一點面子嘛,給他們一個臺階下。你反正世界冠軍到手,寫張檢討有什麼關係?」「好漢不喫眼前虧,不管怎麼樣,你要爲明年的奧運會着想。你不寫檢討,跟領導鬧僵了,不讓你參加奧運會,那你就苦啦。」

何智麗不信「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套,嚴詞拒絕。

我決定退出中國乒乓球隊

(1988年漢城奧運會,三位選手代表中國出戰,陳靜(中)獲金牌,李惠芬(左)銀牌,焦志敏(右)銅牌,何智麗未去現場觀戰)

1978年夏天,上海郊區梅隴某個訓練館,孫梅英在給何智麗做強化訓練,一老一少,瘋狂擊球,汗水溼透衣裳。十年光陰,暑去寒來,1988年春節前夕,冬日的北京滴水成冰,這一老一少卻還在球檯邊汗流如注。

苦練換來世界排名第一,這是何智麗事業的巔峯。自信天下無敵手,張燮林也承認她「如果發揮正常,世界上還沒有人能勝」,1998年漢城,乒乓球第一次被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何智麗想出徵。可是7月隊內公開一份奧運會名單,女隊三人,唯獨沒何智麗。

領導對她「不讓球」的懲罰,遠遠沒有結束。

賽前,乒乓球隊決定去丹東搞封閉式訓練。上午張燮林帶隊出發,突然接到何智麗的電話,她操着一口流利上海話:「你也是上海人,你現在這樣,看你有什麼臉回上海,你不要被人當槍使,奧運會我去定了。」

生平頭一次面對這樣的質問,張燮林只好說:「我們今天出發去丹東,已經給你訂了票,你現在還是隊裏的隊員,希望你跟我們一起去集訓,我把車票給你留到開車前的最後一分鐘。」

何智麗沒有在火車站露面。

一石激起千層浪。排名世界第一的女隊員無緣奧運,這個消息全國都知道了,球迷的投訴從四面八方而來。乒乓球隊總教練許紹發給出不用何智麗的理由:「經過比較,首先排除了何智麗,她對國外強手的戰績不行。」

上海《解放日報》刊登國家訓練局局長李富榮的談話:「參加奧運會的名單是由主教練張燮林決定的」,但不否認「不讓何智麗參加奧運會含有人際關係的原因」。孫梅英站出來爲愛徒講話:「女隊二十二名隊員無記名投票誰去奧運會時,何智麗獲十八票,是全隊第二名。」

何智麗本人給出的答案或許更直白一點:「國乒乓球隊過去比賽素有讓球的傳統,三十九屆世乒賽上我因抗拒讓球,日子一直不好過,也導致了這次不能參加奧運會;但我還在爭取,相信真理終究是真理。」

讓球風波未平,新聞界加入了這場論戰。

上海是孃家,當地媒體一邊倒,全部支持何智麗,批判讓球,呼籲讓她參加奧運會;而廣州《羊城晚報》則支持教練員「首先排除何智麗」的決策。媒體炒熱點,何智麗再一次成爲風暴中心。

正式名單是9月3日公佈的,沒她。何智麗記得很清楚,當天她在上海,去郵局寄一封早已準備好的航空掛號信,信是寫給國家體委主任李夢華的。

信中寫:「我決定退出中國乒乓球隊。」

奧運會期間,漢城新聞中心印發了一套23張的奧運會奪冠巨幅彩照,掛在奧運村最顯眼的地方,每個路過的運動員、教練員、記者都能看見。這套照片裏有她。

「國賊」小山智麗

(1989年,何智麗與小山英之結婚)

漢城奧運期間,何智麗決定嫁去日本。五年後她重回上海,頭髮剪得很短,穿一件花色斑斕的羊毛衫,顯得很秀氣。逢人便派發新名片,名片上印着她的漫畫頭像,背後印的是她的乒乓戰績。還有她碩大扎眼的日文名字——「小山智麗」。

何智麗忘不掉乒乓球。就在回國前不久,她申請加入日本國籍,因而得到參加國際比賽的資格。全日本乒乓球公開賽上,她連闖八關,「連汗都沒有出」就把日本選手拍死在沙灘上,直闖廣島亞運會。

1994年,震驚世界的一幕出現在廣島:一天之內,以三場3:1,小山智麗連「斬」陳靜、喬紅和鄧亞萍三員猛將,摘得金牌,爲日本隊升起了國旗。

在日本的事業蒸蒸日上,但她卻在家庭上栽了跟斗。何智麗三十五歲時,丈夫小山英子劈腿,兩人離婚。嫁去日本九年,因爲忙於乒乓球事業,她沒有孩子。一個人留在日本,靠教小孩和「媽媽桑」學乒乓球謀生。因工作需要,她繼續用「小山智麗」這個名字。

2004年,何智麗在大阪買了一套房,地段不錯,還買了轎車。有記者問她,你是不是喜歡開快車?何智麗很激動,是啊!你怎麼知道的?記者說,一般要強的人都喜歡開快車,喜歡挑戰和征服的感覺。何智麗笑起來,我開得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快,最多130、140公里時速啦。

20年前與「既定程序」的公開對抗,「廣島之戰」至今被輿論關注。何智麗上網,偶爾看見中國網民罵她「國賊」和「漢奸」,也不再憤怒。她習慣了。

時代在進步,斥責中出現不同聲音。譬如有人從「何智麗事件」中提煉出一個新的問題:一個公衆人物,需不需要在鏡頭前展示自己的民族歸屬?

網友表達自己的想法:「天天惦記着要打倒這個打倒那個的思想、非此即彼的思想應該摒棄,自信心不是建立在虛假的友邦身份認同上。」

自1982年胡娜出國開始,中國海外兵團一堆,被稱爲「國賊」的卻只有何智麗一人,「誰讓她嫁去日本,而不是其它國家」,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那段歷史,使何智麗不幸成爲「狹獈民族主義情緒攻擊的對象」。

走出去的華裔選手爲他國爭光已是常態,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人們刷新了自己的想法,誰都知道,運動員也是一份職業,「出國打球」與「出國打工」,並無本質不同。

(參加里約奧運會的172名乒乓球運動員中,至少有44人是在中國出生)

2008年6月,北京奧運會,曾經的國乓女隊總教練張燮林公開宣佈,「讓球陋規」被廢止。

2018年6月,乒乓球體制改革,劉國樑下課,成都公開賽前,馬龍、張繼科、樊振東主動罷賽聲援劉指,輿論幾乎一邊倒,爲劉國樑鳴不平。

從何智麗讓球事件,到馬龍等選手集體罷賽事件,事隔30年,沒變的是:任何下層的、不走正常程序的抗爭都不了了之,帶頭者難免挨罰;不同的是:個人意志挑戰舉國體制的抗爭行爲獲得了更多掌聲,輿論不再完全一邊倒。

(2009年,何智麗在寶清林業局乒乓球館,親自向乒乓球愛好者傳授技術)

何智麗今年54歲,還是老樣子,短髮,接受採訪會化濃妝。有一次她前往上海母校鉅鹿路小學參加一個活動,被安排同盧灣區的某個領導過招。

乒乓球桌旁,他們客套地推擋了兩拍,何智麗突然發力,雙方總共打了有十幾個球。

那位領導一球也沒贏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