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一位配音大师不幸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在他的葬礼上没有哀乐,现场播放的却是一段长长的案情分析会录音,人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纪念这位不朽的配音演员毕克。

一、 两次肄业,爱情夭折

毕克原名毕德泉,193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4岁时由于家贫从济南市立中学初二肄业。父亲病故,母亲让他带着家里仅有的钱去安徽蚌埠投靠亲友继续上学。不幸的是在毕克17岁时由于亲戚家也陷入困境再次肄业。

1949年毕克来到上海加入了一个剧团当演员,不俗的外表和谈吐让他邂逅了一位富家千金,女孩和他私定终身却被家庭阻止,最终爱人不惜投河殉情,在人世间只留下毕克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儿。

青年时期接连的不幸严重影响了毕克的性格,他变得沉默而内向,虽然他的外表很刚强却无法掩饰他内心的脆弱。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不幸的遭遇,所以也只有毕克才能将高仓健扮演的那些刚强而又脆弱的男人演绎的如此传神。

二、 投身配音,如鱼得水

1952年毕克考入了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前身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成为我国第一代配音演员。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毕克一共给四十七个国家的三百多部影片做了配音。

刚进厂的时候,毕克也是小萝卜头一个,平时只能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演员后面配个龙套,一两句话那种。但他始终不放弃对角色的揣摩,哪怕只是一句台词也要用心去感悟。他对于细节的要求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

曹雷回忆中有两件事比较有意思,一个是配音“你去哪里?”看似简单一句话,但却和演员口型差一点儿,毕克就让她改成“你去哪儿?”口型就对上了。另外一次曹雷配一个演员背身抽泣的戏,这种连口型都不用看的配音很简单,曹雷转过身就开始入戏啜泣,没想到毕克很快喊停:“你的抽泣声音和演员肩膀抖动频率不一致。”

毕克太热爱配音这个工作了,在这里他似乎可以忘却人生的不幸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十年代他开始在上海译制片厂崭露头角,《鸳梦重温》还有经典的《音乐之声》都是他的代表作。尤其是《音乐之声》,在这里他和李梓完成了合作。

三、 神探波洛,盛宴主角

七十年代毕克的配音生涯开始进入丰收期。首先让他闻名遐迩的是《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神探波洛。这个角色比较复杂,一方面波洛聪明睿智,语言洒脱。另一发面他自负还有些慵懒。这样一个角色配好了就是经典,配差了就是灾难。

当然,对于毕克来说,这不是问题。用苏秀的话说,毕克配音是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而大家公认的毕克的声音特点,一个是好听,另一个则是节奏好。在波洛这个角色里,毕克将他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尤其是波洛最后案情分析那一段,长达二十多分钟的大段台词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挑战。对于这么长的台词,毕克没有去死记硬背,他拿着剧本保证准确度,将精力放在了语言的节奏和气口上,整段台词听下来一气呵成成为经典。在笔者看来,这一段台词的演绎堪比演员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那场戏。

《尼罗河上的惨案》堪称上海译制片厂的一次配音盛宴,它集合了全厂的精华,而毕克则成为这次盛宴的主角。

接下来又一个《阳光下的罪恶》毕克已经驾轻就熟。巧的是,这两个波洛电影他的主要对手戏都是刘广宁。

四、 阳刚男人,深情男人

真正让毕克在全国闻名的当然是《追捕》,在这部电影中毕克将高仓健那种钢铁一样强硬不向厄运低头的性格演绎的非常到位。杜丘和真由美的感情,和唐塔的对峙都成了影迷们念念不忘的经典桥段。

不过笔者认为《追捕》固然出色,但更能体现高仓健和毕克才华的则是《远山的呼唤》,在这部电影中高仓健和毕克联手奉献了刚强男人外表下的深情男人。

就像笔者开头说的,毕克的家庭生活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不幸的,这种不幸让他的性格趋于内向,他热爱生活却只能将感情深埋在心底之下,正是这样的感情经历让毕克和高仓健以及他们演绎的角色在另一个层面上达成一致。

说来也有意思,毕克和高仓健年龄相仿,外貌和性格也有相似之处。高仓健就认为他的最佳中文配音非毕克莫属。

毕克承包了高仓健之后的电影,和他对手戏比较多的则换成了上海译制片厂后起之秀丁建华。甚至在《天书奇谭》中,毕克还当了一回丁建华的师父。

五、 经典旁白,余音绕梁

毕克在配音之外还有一个绝活就是旁白。他在一些经典影片如《悲惨世界》《斯巴达克斯》中都担任了旁白的工作。甚至于他的最后一部配音作品就是给《围城》配的旁白。他语音纯正,吐字清晰,节奏感好,听起来让人觉得连旁白都是一种艺术。

很多关于毕克的配音作品目录中都没有一部电影《南昌起义》的名字,但笔者始终记得那个旁白的声音,细查之下果然如此,在《南昌起义》中毕克老师为朱老总还有一位卧底配音,当然,那个经典的旁白也是他。

六、 一生所爱,终留遗憾

毕克的晚年就像他的青年一样不是很幸福,他再婚的妻子和小儿子去了美国照顾长辈,不舍得放弃配音工作的他选择留下。但是照顾他的大儿子不幸去世,毕克的生活更加孤独,还好有他最钟爱的配音工作可以陪伴他。

不幸的是,晚年的毕克遭受到肺气肿和哮喘的侵袭,他的声音依然充满魅力,但他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气息,这对于一位精益求精的配音演员来说是一种摧毁性的打击。

高仓健自己最满意的一部电影是《铁道员》,他坚持这部电影依然由毕克来配音,为此日本方面特别向毕克发出了邀请,毕克非常想完成这部电影,他在病痛之中自己对着剧本试了一下发现自己的气息和节奏已经无法控制,本着对演员对观众对艺术作品负责的态度他婉拒了高仓健的邀请。一生所爱,终留遗憾。

2001年七十岁的毕克走完了一生,他的同事们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波洛那段长长的案情分析录音当做了追悼会的背景音乐。

用他的崇拜者徐涛的话说,毕克的一生太过苦难,又太过辉煌,太过喧嚣又太过孤寂。

大师远去,留下的绝唱在人世间不断回响,直到永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