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雍正皇帝,清王朝可能早就滅亡了,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先從內部開始腐化墮落,盛極必衰的規律在歷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次,康熙統治的六十一時間裏是清王朝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六十一年中,清王朝走上了巔峯,農業文明成果顯著,成爲了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但很可惜的是繼續農業社會創造的文明再輝煌,也終究敵不過西方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康熙在安定內政、平定三藩、剿除外敵之後終於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盛世。

然而這種盛世輝煌並沒有持續多久,戰爭創造的盛世往往被當作皇帝的政績,但是戰爭帶來的還有苦難和破壞,每一次大戰的開始都是對生產力的一種極大破壞,朝廷的文武大臣還在康熙盛世的歌功頌德聲中繼續陶醉,危機已經開始到來,而危機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官員的腐敗。二是關於皇子之間的內鬥。任何一樣處理不好就會將康熙盛世的幻夢擊個粉碎。

康熙的頭腦還算是非常清醒的,他雖然在自己的一生功績中有些飄飄然,但還不至於糊塗,此時的他已經進入了風燭殘年,但是還要周旋於衆皇子之間,極力肅清官場上的貪腐之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無效之後,康熙徹底心灰意懶,只能寄希望於後人,他對太子胤礽寄予厚望,自小便放在身邊親自教養,但是太子胤礽後期心浮氣躁,只盼早日即位,不僅脾氣暴躁毆打老師,甚至多次在背後說不敬之語,康熙與胤礽的關係逐漸疏遠。

胤礽被廢之後,康熙將橄欖枝拋向了四阿哥胤禛,胤禛性格剛強、堅決果斷,雖然待人刻薄,但辦事雷厲風行,康熙多次告誡胤禛待人要寬厚一些,不能操之過急,實際上就是要胤禛磨練好自己的性格來接替自己的大位,因爲康熙意識到衆皇子之中恐怕也只有胤禛能夠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業了,胤禛性格雖然有缺陷,容易矯枉過正,但此時的康熙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此時的他已經病入膏肓,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逝,在離世之前,康熙似乎有所察覺,從早上八點起,一天之內連續三次召見胤禛,囑託後事。

關於康熙和胤禛的對話,史料上無從考證,但是從康熙晚年對待胤禛的系列態度上,可以確定胤禛就是康熙心中默認的繼承人,然而八爺黨勢力不甘心就此失敗,在雍正即位前後多次製造謠言,在政治上孤立雍正,想要重新奪權,雍正也意識到自己要放手改革,必須要除掉這些攔路虎,於是雍正上臺不久便將八爺黨連根拔起,自己的兄弟大多都不能善終,因此後世對雍正的評價非常差,更加認定雍正爲堵住世人的嘴纔對兄弟們打壓迫害,前幾年甚至有傳言雍正的皇位是篡位得來的,很多影視劇和歷史劇都將胤禛的形象刻畫的非常負面,採取野史中記載的雍正篡位說,但實際上雍正篡位是不可能的。

前幾年,康熙的傳位詔書終於亮相,也爲大家揭開了這個百年謎團,康熙在傳位詔書中明確寫道:傳位四子雍親王,所以野史中的傳位十四子,雍正將十改爲於簡直是無稽之談,況且傳位詔書由滿漢蒙三種語言書寫,完全沒有篡改的可能。這份傳位詔書的出現也還了雍正皇帝一個清白,雍正十三年是清王朝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雍正的勵精圖治也就沒有乾隆盛世的出現,如果沒有雍正十三年的嘔心瀝血,恐怕清王朝早就在乾隆手中滅亡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