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ewkes直接拒絕了Hastings,並且表示,奈飛想買HBO的內容,想都不要想。奈飛在悄悄往原創內容的方向思考,同時HBO也在往線上應用看。

相比較Blockbuster的短視,從後來的種種操作來看,奈飛的成功的確不是偶然。Hastings早在2005年,還在和Blockbuster鬥爭之時,就已經開始考慮做原創內容。而2007年,奈飛就將眼光瞄向了流媒體。

在2007年1月,Hastings將奈飛的流媒體app給專業分析師看,對方卻並不看好,認爲沒人會願意在電腦上看電影,尤其帶寬不夠,內容又不好的情況下。

Hastings開始致力於做出能讓用戶在電視上看流媒體的設備,但他知道,更關鍵的是內容。當時奈飛內容庫裏除了老電影就是二流電影,那是根本無法吸引用戶的。

做出流媒體app不是難事,奈飛很快就推出了可以在一切用來看電影的設備上運行的流媒體app。

但內容仍然是個問題。

扮豬喫老虎,低調買內容

Hastings找到了當時時代華納CEO Jeff Bewkes。

Jeff Bewkes曾經是HBO的CEO,也正是在他治下,HBO開始通過高質量的原創電視劇吸引來大量用戶,對奈飛這種套路,他太瞭解了。

Bewkes直接拒絕了Hastings,並且表示,奈飛想買HBO的內容,想都不要想。(not in my life time.)

其實HBO發家史和奈飛確實有相似之處。

HBO創建之初,遭到了院線的大舉抗議,而爲了不用支付AT&T線路的鉅額費用,HBO研製了衛星技術,反而讓他們做到了全球覆蓋。

到80年代初,美國的收費頻道開始大幅湧現,但內容都差不多,大多是一堆舊電影,對用戶的吸引力反而開始消退,整體用戶數開始下降。

HBO開始嘗試各種原創內容,用各種抓眼球的邊緣題材來吸引用戶。

Jeff Bewkes上任後,把目光轉向電視劇,吸引來了一大堆在公共電視臺完全沒有希望的項目,並且給製作者更大的自主權,更多的預算。

90年代中後期,隨着《慾望都市》(Sex & City)、《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和《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大獲成功,HBO站上了收費電視的頂端,並且成爲了完全不輸給公共電視臺的存在。

回來說奈飛,由於內容缺乏,流媒體app做得再好又怎樣呢?當時市場上各種對奈飛的嘲笑,“流媒體可以想看就看,可問題是,有什麼好看的呢?”

那個時候,奈飛的流媒體庫裏只有大約1000個內容,是其供租賃DVD內容的1%,到2007年年底,在Hastings拼命買內容的情況下,也才增加到1萬個。

更關鍵的是,租賃DVD的用戶早就習慣了看新片,流媒體裏那些陳年老片實在毫無吸引力。

然而,2008年到了,那一年發生了什麼大家都知道吧?

金融危機之下,各大好萊塢廠商都急需現金流,不得不向奈飛出售更多內容,包括一些相當新的電影。這其中,擁有大量熱門電影的Starz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向奈飛出售其內容。

Hasting當時對奈飛後續的發展已經非常明確了,但每一次上電視臺都謙虛低調地表示,奈飛只不過是對有線臺的補充,只想在龐大的市場分得一小杯羹。

這個時候,又一個對奈飛極爲有利的外部因素出現了,蘋果推出了iPad。

擁有大屏幕的平板電腦讓人們開始嘗試用能捧在手上的設備看電影,iPad上的奈飛流媒體app極受歡迎,吸引了大量用戶訂閱。

時代華納的Jeff Bewkes雖然在內容上對奈飛極爲警惕,但對奈飛挑戰收費電視臺的可能卻極爲輕視。在2010年末,Bewkes曾經表示,奈飛想挑戰收費電視臺,“就像阿爾巴尼亞軍隊想要征服世界,怎麼可能呢?”(it’s like if the Albanian army is going to take the world? I don’t think so.)

Bewkes提醒同行,不要把內容賣給奈飛,或者要賣也至少提高價格,但到那個時候,其實已經很難阻擋奈飛了。

2011年,Hastings回應Bewkes的“阿爾巴尼亞軍隊”發言,在某次活動上特地展示自己戴着的特製阿爾巴尼亞軍隊身份牌。“戴着阿爾巴尼亞軍隊身份牌,我還挺自豪的。”(let’s just say I’m proud to wear the dog tag of Albanian army.)

奈飛當時營銷預算下降,但訂閱數量卻持續增加,達到了2000萬,Hastings當然有得意的本錢。

到了這個階段,奈飛要做的,是在HBO變成奈飛之前,變成HBO。而HBO則恰恰相反,要在奈飛成爲HBO之前,成爲奈飛。

Our goal is to become HBO faster than HBO can become us.

我先成爲你,還是你先成爲我?

奈飛在悄悄往原創內容的方向思考,同時HBO也在往線上應用看。不過當時,HBO認爲,未來在雲,而非奈飛的流媒體。

面對奈飛的威脅,2010年HBO就推出了HBO Go,但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失敗的產品。

用戶必須訂閱HBO收費頻道,才能使用HBO Go看內容,而HBO本身是非常昂貴的。

當時坊間出現了各種要求HBO推出獨立app的聲音,甚至分享HBO Go賬號成爲了某種流行趨勢。

爲什麼HBO不乾脆出一個獨立訂閱收費的app呢?因爲背後的利益牽扯太複雜。

美國觀衆要在家收到HBO頻道並不是能夠單單爲HBO付費的,需要選擇一個收費頻道組合包,爲這個組合包付費,哪怕這個組合包裏可能就只有一兩個自己想看的頻道。

在這種模式下,HBO每年爲有線電視公司帶來30億美元的收益。Bewkes不願意冒險推出訂閱app,他認爲那些不爲HBO Go付費的用戶也不會訂閱單獨的HBO流媒體app。

另一邊,奈飛在繼續前進。

收費頻道AMC將自己的王牌內容《廣告狂人》(Mad Men)和《絕命毒師》(Breaking Bad)舊季度賣給了奈飛,讓人意外的是,這兩部劇集在奈飛上線後,吸引了更多關注,成爲大紅熱劇,推動了之後AMC播出的新季度內容收視率。

當時形成了這樣的模式,觀衆會到奈飛上尋找各部電視劇的過往季度看,之後再回到原電視臺,每週等着新集出來。

這成爲了一個雙贏的結果,各個電視臺都開始和奈飛達成協議,包括時代華納,但Bewkes仍然堅持不賣HBO的內容。

奈飛很清楚,自己的成功是因爲各家內容製造商還沒能做出流媒體平臺,一旦他們開始進軍這個領域,奈飛就會被掐住喉嚨,所以必須要做自己的內容。

《紙牌屋》,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2010年,著名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要拍電視劇的風聲開始在好萊塢出現,各大內容製造商紛紛加入爭奪。

奈飛內容總監Ted Sarandos在某電視臺高管那裏看了《紙牌屋》劇本後表示,有興趣從電視臺那裏買下播映權,但希望能和芬奇本人先聊一聊,看看他對流媒體播映的態度。

在見到芬奇後,Sarandos跳過電視臺,直接砸下1.2億美元買下了獨家發行權。和競爭對手們相比,奈飛給出了芬奇很難拒絕的條件:不用試播集(Pilot)、直接先訂兩季、完全不干預創作。這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這不就是當年HBO的套路嘛。

在奈飛推出流媒體之初,雖然內容稀少,用戶興趣了了,但其實已經爲奈飛提供了大量用戶偏好數據,也正是這些數據幫助Sarandos敢於用大錢砸下去,並且說服芬奇。

奈飛的第一個自制內容《紙牌屋》靜悄悄開始了製作,但奈飛本身又走了一點彎路。

2011年奈飛宣佈對流媒體內容單獨收費,也就是說,用戶如果又想在網上看電影電視劇,又想租DVD,就要付兩份錢。

爲此,奈飛專門把DVD租賃分出去了一個子品牌Qwikster。

在被用戶大範圍批評後,Hastings表示,這是因爲流媒體和DVD租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有着完全不相同的成本結構。

這一步讓奈飛單是當年四季度就損失了80萬訂閱用戶,股票大跌30%。Hastings甚至不得不爲此錄了道歉視頻,結果還是被大規模吐槽。

之後奈飛足足花了一年時間才贏回用戶。Qwikster這個品牌很快就消失了,一切恢復原樣。

HBO在《慾望都市》、《黑道家族》和《六尺之下》這幾部爲其創出名聲的劇集後,原創內容漸漸失去了熱度,但2011年,鉅製作品《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上場了。

《權力的遊戲》就不用多介紹了吧。

當時距離奈飛播出《紙牌屋》還有差不多兩年的時間,HBO本有機會趁着《權力的遊戲》的熱度極大地壓制奈飛,但他們沒有。

到那個時候,收費電視臺的整體訂閱數量早已開始下滑,並且下滑速度變得越來越快。

《權力的遊戲》大熱,HBO的訂閱卻沒什麼增加,網上到處都是下載,而用戶要求HBO進入流媒體領域的聲音變得越來越響,但Bewkes還是拒絕。

就這樣,2013年奈飛放出了致命一擊,《紙牌屋》大獲成功。

隨着《紙牌屋》的推出,奈飛還一併推出了新的看劇模式,binge,一次放出一整季。

這個模式最初受到了很大質疑,但回頭看,不得不佩服Hastings的眼光。

雖然奈飛至今不公佈其各個內容的收視率,但據估計,《紙牌屋》第一季吸引了2900萬人觀看。

Binge看劇模式開始慢慢深入到觀衆中。尼爾森調查指出,當時有60%的美國人表示自己會binge看劇。

在《紙牌屋》的成功下,奈飛開始加大對原創內容的投入,並且一直採用binge模式,成爲了行業一極。

時間到了2015年,那年3月的蘋果發佈會上,HBO時任CEO宣佈,推出流媒體平臺HBO NOW。

除了HBO,希望分得流媒體蛋糕份額的平臺越來越多,而各個平臺都希望用自制內容取得優勢。

不過要注意的是,即使HBO等傳統內容製造商踏入了流媒體平臺,但他們本質上和奈飛、亞馬遜以及Hulu這種新平臺還是不同的。

奈飛也好亞馬遜也罷,本質上是硅谷背景的科技公司,他們的重點永遠是增長,有增長股票就會漲,形成正循環模式。

但HBO爲首的傳統媒體,他們需要爲股東負責,需要有穩定的收益,因此在內容上方無法做到和奈飛亞馬遜那樣大膽冒險,顯得多樣化不足。

到今天,奈飛和HBO的路線有着明顯區別。奈飛在自創內容上加大投入,去年用掉120億美元做內容。HBO則選擇做少做精,其CEO John Stankey表示:more is not better, better is better.

就目前來看,還看不出哪條路是正確的,對HBO來說,隨着流媒體平臺推出,訂閱在增長,而且用戶變得越來越年輕。奈飛則儼然已是行業巨頭,並且有着領先的內容和算法。

還記得Blockbuster嗎?雖然這個巨頭倒下了,但讓人意外的是,DVD租賃行業在美國還存在。

到2018年一季度,奈飛還從DVD租賃中獲得了6020萬美元的盈利。Hastings表示,租賃DVD的模式可能要到2030纔會完全消失,屆時傳統電視的時代也將結束,接下去將完全是互聯網內容的時代。

進入這個時代,對奈飛來說,可謂挑戰重重。在流媒體領域,奈飛面臨着亞馬遜、HBO、Hulu甚至Youtube的競爭,未來還有強如迪士尼甚至蘋果加入戰場。

不過Hastings仍然有信心,甚至認爲在奈飛binge模式下,競爭對手其實是睡眠,畢竟一天只有24個小時,爲了刷劇,觀衆有時候不得不犧牲睡眠。

= = = = = = = = = = = = = = = =

故事差不多說完了,想到了《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配合起來看就更值得思考。

《創新者的窘境》裏提到了“破壞式創新”。比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是柯達做出來的,但是數碼相機的出現相當於革掉柯達整個盈利的命(誰還要膠捲?),所以被封存了起來,但之後發生了什麼大家都知道。

在奈飛崛起的故事裏,這種情節也出現了很幾次。

HBO如果能夠擺脫有線電視公司的限制,早幾年推出獨立的流媒體平臺,奈飛的壯大或許就不會這麼容易。

Blockbuster的致命錯誤則是在線上時代到來的時候,犯了成熟企業的通病,期望以最小風險維持主流客戶,維護本身優勢。但在時代洪流面前,完全是螳臂當車。

當然,這種事情,馬後炮容易得很。對看客來說,這些驚心動魄的事情只不過是很多年後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但是對創業者來說,舒適區是真的會要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