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重返20歲》和2013年的《奇怪的她》是中韓兩國“一本兩拍”項目的初次嘗試,而2018年的《龍蝦刑警》和2019年的《極限職業》則真正顯露出對於商業類型電影創作的水平分水嶺。影片的評分兩極分化,都是韓國版的影片要略勝一籌。
雖然中國版都集結了一衆具有號召力的演員,如《重返二十歲》中的王德順、楊子姍、歸亞蕾、趙立新等,《龍蝦刑警》中也有王千源、袁姍姍、劉樺、沈騰等知名演員,但口碑仍然不盡如人意。可見知名演員的號召力只能保證電影的觀影量,並不能影響大部分的影片口碑。

《極限職業》以95億韓元的成本達到了1370億票房的收入,直接超越曾經的韓國影史票房第一的《鳴梁海戰》,而對應的《龍蝦刑警》的口碑和票房卻均爲不及格的成績。

從劇本結構上來看,都是一羣警察爲了更好地監視毒品販子的動向迫不得已開飯店的結構,拿到中韓兩國做本土化改編之後,《極限職業》對應韓式炸雞,《龍蝦刑警》對應中國的小龍蝦,類型同樣也都定性爲喜劇電影。

01人物設定對比

《極限職業》幾個人物各有特點,柳承龍飾演的刑警隊長人到中年但始終沒有成就,生活拮据,在家被妻子嫌棄,在警局又不被上司賞識;金刑警有着不斷向上的幹勁,但因爲局勢的原因始終無法發揮自己的長處,只能悶在炸雞店外等候線索,同時還兼職去炸雞店當服務員。

馬刑警和張刑警在不斷鬥嘴的同時也表現了兩個人不可斬斷的感情,在最終抓獲犯人的戲份還需要張刑警的定位軟件才能達成,兩個人的關係一直做了鋪墊,對劇情產生影響。
而《龍蝦刑警》中,由王千源飾演的隊長老練穩重,在處理危機事件的時候顯得格外的重要,但另外幾個角色對劇情發展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花姐的作用微乎其微,能叔也只是充當了一個能夠勝任在龍蝦店做飯的職位。

所以《龍蝦刑警》在人物設定上顯得沒有特點,只有王千源飾演的杜宇飛這個隊長的角色挑起了大梁,因此使得在人物設定上有些勢單力薄,即便《龍蝦刑警》在做本土化改編時刪減了部分角色,但餘下的角色仍然對劇情沒有太大的作用可言,在劇情中的分工顯得非必要而刻意。

02角色動機對比

《極限職業》中的刑警小隊之所以會買下炸雞店,是因爲炸雞店因爲沒客上門即將倒閉的戰略性行爲,而炸雞的成功也是因爲馬警官的家裏是做炸排骨生意的,並且炸排骨的配方很火爆,因此用炸雞+排骨配方的方式自然會獲得成功。

並且柳承龍飾演的隊長因爲生活的失意和家庭收入拮据,但通過開炸雞店賺了大錢,送給老婆一個真的名牌包,這樣的家庭線也使得人物更加豐滿。
《龍蝦刑警》中盤下龍蝦店是在黑幫人的注視下的一種趕鴨子上架的行爲,是中國喜劇電影較爲傳統的包袱,即“事趕事的狀態下的應急處理方案”,以主角的應急反應來達到喜劇的效果。但劉樺飾演的老師傅之所以做得龍蝦這麼好喫的原因只是因爲曾經當過廚子,這樣的解釋比較牽強。

《龍蝦刑警》和《極限職業》同樣都是作爲喜劇類型電影來發行,《極限職業》的喜劇感主要體現在行爲上,匪徒本以爲刑警們會帥氣的破窗而入將所有匪徒一網打盡,但真實的情況是警察們吊在窗外要他們快投降,因爲打破玻璃要賠錢;

匪徒逃逸時把女人從車上拽下來企圖開車逃走,但女人卻轉眼起來將匪徒摔在了一邊;曾是柔道冠軍的馬警官最後在面對女匪徒時瀟灑地說了一聲“別說我欺負女人”轉眼就被女匪徒暴打;

警察們奮力追逐匪徒但失敗,最後是偶然路過的公交車或者校車撞擊匪徒才完成任務,也被同行嘲笑“聽說是公交車幫你們抓了那幾個毒販子?”“胡說!是校車!”。

由此可見,韓國電影的喜劇套路主要是一種反差感,通過打破觀衆內心的心理定勢來造成反差,由此形成喜劇笑料,如專業人幹不了專業事,心口不一的轉化等等。
《龍蝦刑警》中主要停留在語言階段,這也是傳統的一種喜劇包袱,如今的央視春晚將小品稱之爲語言類節目,也可見小品也少了很多諸如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那種動作類表演,更多的是像賈冰的小品那樣的一種耍貧鬥嘴的形式。《龍蝦刑警》中的喜劇包袱主要都由這種語言包袱組成,因此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因此,在創作商業類型電影方面,國產電影製作人還需要更進一步,未來還應有更多的優秀電影出現在大銀幕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