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芳華》全片中,最引人注意,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那幾分鐘血腥慘烈的戰鬥場景。黃軒飾演的副連長劉峯在分隊遭到越軍伏擊的不利情況下,英勇無畏,數次殺入草叢同敵人展開短兵相接的近戰,擊斃了數名越軍。在搶救陷入沼澤的戰友時,不幸右臂中彈負了重傷。戰鬥結束後,他堅決拒絕隨其他重傷員回撤,而是留下來守護戰友的遺體。最終,失去最佳治療時機的他右臂截肢,落下了終身殘疾。

面對兇惡的敵人,劉峯英勇戰鬥;面對遭到死亡威脅的戰友,劉峯捨己救人;面對犧牲戰友的遺體,劉峯不離不棄……所有這一切,都展現了一名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革命軍人的光輝形象,“英雄”這兩個字,劉峯當之無愧。

但是這樣一位英雄,卻不是一個稱職的副連長。因爲影片只注重表現了劉峯作爲軍人的英勇果敢,卻忘記了他的職務和身份。劉峯是副連長,是帶隊的指揮員,不是一名普通的戰鬥員,他的根本職責或者首要任務並不是衝鋒陷陣,和敵人面對面的拼殺,而是組織指揮。

具體說來,是要根據敵情、地形和任務,及時定下正確的決心,把兵力部署好,火力組織好。在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下,最有效的發揮武器裝備的戰鬥威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所屬人員的能動作用,去消滅當面之敵。指揮員個人的勇敢是必需的,但更爲重要的是,要組織和發揮集體的力量,去奪取戰鬥的勝利,而不是僅憑個人之勇去單打獨鬥。
這種錯誤,劉伯承元帥在打生平第一仗時,也曾經犯過。

在影片中,劉峯作爲帶隊的副連長,至少犯了兩個導致傷亡增大的嚴重錯誤:戰前忽視偵察搜索,戰中忽視組織指揮。
在情況不明的地區行動,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必須對道路兩側組織嚴密的偵察搜索,力求提前發現敵情,避免被敵人打個措手不及,這是最起碼的軍事常識。小分隊突然遭敵伏擊,完全處於被動,除了客觀上的不利地形因素之外,劉峯作爲分隊指揮員主觀上嚴重失職,沒有派出偵察搜索,對幾十米之內的敵情毫不瞭解,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毫無察覺,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戰鬥打響之後,在處於遭敵伏擊的被動情況下,作爲指揮員,首先應該指揮各班排迅速臥倒,儘快派出人員查明敵人的兵力、火力情況,然後據此定下決心,指揮分隊以積極的有組織的戰鬥行動,粉碎敵人的伏擊。而我們在影片中看不到任何有關劉峯派出偵察,判斷情況,定下決心,部署行動的鏡頭,看到的只是事起倉促無人指揮,劉峯猛打猛衝,戰士們各自爲戰的無組織混亂狀態。
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時候,身爲副連長的劉峯的第一反應不是指揮戰鬥,而是去找藥,實在讓人無語。一仗打下來,分隊傷亡過半(犧牲16人,重傷5人),劉峯作爲指揮員未能實施有效的組織指揮,實在是難辭其咎。試想一下,如果越軍的兵力再多一些,火力再強一些,又沒有坦克分隊的支援,這一仗,會是個什麼結果?
影片很好地表現了劉峯作爲一名軍人的英勇,但卻忘記了他的職務是什麼,忽視了他的職責所在。從指揮員的角度衡量,劉峯是不稱職的,影片把一位指揮員當作純粹的戰鬥員來刻畫,是個明顯的敗筆。(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