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陛大道路面上有左、中、右三條縱向條石鋪砌的甬路,中間爲神道,供皇天上帝神靈行走,凡人不得涉足,神道東側爲皇道,皇帝專用,西側爲王道,供王公大臣通行,等級十分森嚴。在天壇內部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寬闊大道,叫做丹陛大道,也叫丹陛橋,是嘉靖皇帝賜諭建造的。

原標題:趣說北京|丹陛橋、圜丘、欞星門……天壇內主要建築名稱的由來

去過天壇的人,一定會對天壇內建築的名字記憶猶新。除了耳熟能詳的祈年殿,很多建築的名字背後,也都擁有着中國古代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內涵。

今天,就讓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建築歷史研究室研究館員李衛偉,帶我們一起探祕天壇建築名字背後的故事。

在天壇內部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寬闊大道,叫做丹陛大道,也叫丹陛橋,是嘉靖皇帝賜諭建造的。明明是道路爲什麼也叫橋呢?原來,在這條路的下面,有一個東西向的隧道,是專門給祭祀要宰殺的牛羊通過的道路,因爲它們地位太低,不能從上面通過,只能從隧道通過。丹陛大道也被看作是現代立交橋的雛形。

丹陛大道路面上有左、中、右三條縱向條石鋪砌的甬路,中間爲神道,供皇天上帝神靈行走,凡人不得涉足,神道東側爲皇道,皇帝專用,西側爲王道,供王公大臣通行,等級十分森嚴。

出人意料的是,丹陛大道並不是一條與地面平行的路,而是北高南低的坡道,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兩端距離地面高度相差3米。這又是爲什麼呢?

原來,皇帝去祈年殿祭祀的時候,爲了表示對皇天上帝的尊敬,必須從南邊向北行走。此所謂“北面而事之”,尊貴的人和神都是坐北朝南,地位比他低的人和神要背南面北侍奉。皇帝地位比皇天上帝要低,因此要從南面向北面走,以表示對皇天上帝的尊重。行走在南低北高的大道之上,會令人有步步登高的感覺,寓意皇帝步步高昇登臨天庭。

在丹陛大道的南端也有兩組建築羣,一個是圜丘,另一個是皇穹宇。

“圜丘”的由來,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當年嘉靖皇帝對於方形的大祀殿十分不滿,善於察言觀色的大臣夏言上奏,“祭之於壇謂之天,祭之於屋下謂之地,今大祀有殿,是屋下之祭地耳,未見有祭天之禮也”。他提出祭天必須在露天的地方,還把“古人”給搬了出來,稱自古便有壇臺不應該放在屋子裏的說法。

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命夏言爲督造官,在大祀殿的南面開始建造祭天用的圓形祭臺,並將天地壇正式更名爲天壇。給新建造的祭壇起個什麼名字呢?夏言又接着向嘉靖皇帝出主意了,他上奏稱,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輔佐成王制禮作樂,就規定冬至日祭天是在地上建造圜丘。於是“圜丘”的稱謂便由此得來,一直沿用至今。

同時,爲了營造天庭仙台的神祕境界,內外圍牆的東西南北四面正中,還分別設立了華表式石柱構成的欞星門。門頂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騰的雲,好似凡人踏進天界的入口。

這四座門的名字也有玄妙的講究。北門叫成貞門,東門叫泰元門,西門叫廣利門,南面正門叫昭亨門。若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便爲“元亨利貞”,是根據《周易》的千卦四德而定的。“元”代表天地生物無偏私;“亨”爲萬物生長繁茂亨通;“利”爲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爲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穩固而持久。此外,圜丘四周還繞有兩層壝牆,外壝爲方形,而內壝呈圓形,寓意“天圓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