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17日電 題:50年如一日洋鐵匠王金鐘秉持一份堅守

作者 陳峯

拍口、壓彎、咬口、起俏、焊接......17日,記者在王金鐘家裏看到,一塊鐵皮在他的手裏十幾分鍾就變成了富有新生命的煙筒、簸箕、汆壺。

今年59歲的王金鐘是一位“洋鐵匠”。據瞭解,洋鐵是鍍錫鐵皮或鍍鋅鐵皮的舊稱,因從國外傳來故稱作“洋鐵”。從事洋鐵製品製作的手工藝人也被稱爲“洋鐵匠”。王金鐘傳承了祖輩留下的手藝,這一行一干就是50多年。

圖爲王金鐘做打製前的下料工作。 陳峯 攝

王金鐘告訴記者,他從小便跟着母親學藝,最初學藝時的啓蒙也來自母親循循善誘的引導。小時候王金鐘想要零花錢,母親告訴他,想要索取就得勞動,就這樣王金鐘便開始幫助母親打洋鐵,到後來自己也成爲了一個洋鐵匠。

記者瞭解到,王金鐘第一次獨自出去接生意,是在16歲的時候。5天做了8個辦公室用的大水壺,做完後領導誇獎“做得太漂亮了,果然是師出名門,名不虛傳”。第一次的嘗試沒有給家族丟臉,自己也得到了認可,這使得初出茅廬的王金鐘信心大增,也堅定了他要在匠人的路上越走越遠的信念。

說話間王金鐘正在打製着一個簸箕。這個認真的匠人,一會兒皺眉、一會兒搖頭、一會兒自語。王金鐘說:“不僅要把簸箕打結實,還要在‘起俏’步驟時把外形做的俏。”記者看到,僅是簸箕的一個外延邊框,王金鐘也修修改改了十幾次。“好了!”當王金鐘高喊簸箕做完了時,剛纔他臉上的“烏雲”也頓時散去,綻放出了會心的笑容。

據悉,洋鐵匠行業在內蒙古至少已有百年的歷史,尤其是沒有樓房的年代,北方的冬天家家戶戶都需要點爐子取暖,洋鐵匠們打製的爐筒便成了必不可少的緊俏物件。

圖爲王金鐘認真打製爐筒。 陳峯 攝

“沒啦沒啦,以後見不到啦。”在聊天中,王金鐘反覆說着這句話。王金鐘告訴記者,由於塑料製品及工業製品的普及,現在使用洋鐵打製的物品的人越來越少了,市場不好,傳承也越發變得困難。他從前熟識的洋鐵匠現在都改了行,並且遺憾的是,自己也沒有傳承手藝的徒弟。

“有點可惜,這門手藝就要失傳了,現在好多人回看這些罕見的手工製品,都要到民俗展覽館裏。作品罕見可以放到展覽館裏,可是匠人罕見了,放不到展覽館裏呀!後繼無人了。”王金鐘感慨道。

“其實行行出狀元,年輕人們不必只追求那些高科技的行業。做傳統手工業,是對歷史的尊重,對文化的傳承,真的希望這門手藝、這種文化能傳承下去。”王金鐘如是說道。(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