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当范仲淹应滕子京所邀,为新落成的岳阳楼作记时,通过滕子京所送《洞庭秋晚图》感触,追忆童年的深刻往事,让他对洞庭湖和君山的印象立马变得鲜明,一篇充满生命感悟的散文就此诞生,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前不见古者、后不见来人的《岳阳楼记》。一直以来,文史界有人认为,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可从来未到过岳阳楼,仅凭时任岳州知府的好友滕子京所送一幅《洞庭秋晚图》作为写作参考,才高八斗的范希文果然不负所望,一挥而就,于北宋庆历六年即1046年写成一篇气势阔大、恣意淋漓,情景交融的《岳阳楼记》,成为千古绝唱。

一直以来,文史界有人认为,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可从来未到过岳阳楼,仅凭时任岳州知府的好友滕子京所送一幅《洞庭秋晚图》作为写作参考,才高八斗的范希文果然不负所望,一挥而就,于北宋庆历六年即1046年写成一篇气势阔大、恣意淋漓,情景交融的《岳阳楼记》,成为千古绝唱。

《岳阳楼记》写于好友滕子京被贬官之时,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宋仁宗祥符年间同榜进士,范仲淹借助此文表达乐观向上的进去精神。岳阳楼记以景咏志,倡导了先忧后乐,奋发向上的人生奋斗境界。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学勤勉、文以载道,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为将忠勇、保家卫国。

据《岳州府志》载:“范仲淹,苏州人,幼孤,从其母归朱軏(yuè),軏宰安乡也,仲淹随之”。所以儿时的范仲淹,随着继父朱文翰来到湖南安乡生活,地址位于洞庭湖区西北部。古代的洞庭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鼎盛时期的洞庭湖有6000多平方公里,古代称为“云梦”,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几年的时间里,范仲淹每天生活在“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畔,洞庭湖的一景一物都在他的记忆里打上烙印。有史记载安乡还曾有范仲淹读书的遗址。

范仲俺的继父曾在安乡县做官,少年范仲淹随其继父到过岳阳一带。那时已有澧阳书院。他曾在这里读过书,澧县一中院内至今尚有“范文正公洗墨池”。安乡和岳阳同为湘北门户,一东一西,隔洞庭湖相望。在澧县、安乡生活过几年的范仲淹自然对洞庭湖十分熟悉,感悟颇多,所以写起《岳阳楼记》驾轻就熟,一气呵成。不仅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这样的高度艺术概括,还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细致入微的形象描绘。如此形象而又具体的精彩文字,若无仔细观察,亲历体验,是无法想象、凭空编造出来的。

同时,岳阳地方志资料记载,在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县、临湘市民间多次重修的《毛氏族谱》中,也记载了范仲淹在岳州府临湘楚里中(在今岳阳市云溪区云溪乡、岳阳楼区梅溪乡境内)购有田产。范仲淹购买田产为时在邓州任上,而滕子京则在岳州任上,这些都足以佐证范仲淹到过岳阳。

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在《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一诗中说:“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岂不是《岳阳楼记》中所描述的“皓月千里”的广阔画面吗!

范仲淹的诗作《新定感兴五首》,其四如下:“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江上多嘉客,清歌进白醪。灵均良可笑,终日着离骚。”就可证明范仲淹 必然经历了洞庭风波。再一次亲历了洞庭湖。

由此可见,当年岳阳楼修建落成后,范仲淹远在邓州任上,确实没有亲历岳阳。因此,当范仲淹应滕子京所邀,为新落成的岳阳楼作记时,通过滕子京所送《洞庭秋晚图》感触,追忆童年的深刻往事,让他对洞庭湖和君山的印象立马变得鲜明,一篇充满生命感悟的散文就此诞生,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前不见古者、后不见来人的《岳阳楼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