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當范仲淹應滕子京所邀,爲新落成的岳陽樓作記時,通過滕子京所送《洞庭秋晚圖》感觸,追憶童年的深刻往事,讓他對洞庭湖和君山的印象立馬變得鮮明,一篇充滿生命感悟的散文就此誕生,於是就有了這樣一篇前不見古者、後不見來人的《岳陽樓記》。一直以來,文史界有人認爲,范仲淹寫了《岳陽樓記》,可從來未到過岳陽樓,僅憑時任嶽州知府的好友滕子京所送一幅《洞庭秋晚圖》作爲寫作參考,才高八斗的範希文果然不負所望,一揮而就,於北宋慶曆六年即1046年寫成一篇氣勢闊大、恣意淋漓,情景交融的《岳陽樓記》,成爲千古絕唱。

一直以來,文史界有人認爲,范仲淹寫了《岳陽樓記》,可從來未到過岳陽樓,僅憑時任嶽州知府的好友滕子京所送一幅《洞庭秋晚圖》作爲寫作參考,才高八斗的範希文果然不負所望,一揮而就,於北宋慶曆六年即1046年寫成一篇氣勢闊大、恣意淋漓,情景交融的《岳陽樓記》,成爲千古絕唱。

《岳陽樓記》寫於好友滕子京被貶官之時,滕子京與范仲淹爲宋仁宗祥符年間同榜進士,范仲淹藉助此文表達樂觀向上的進去精神。岳陽樓記以景詠志,倡導了先憂後樂,奮發向上的人生奮鬥境界。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一生爲學勤勉、文以載道,爲官清廉、政績突出,爲將忠勇、保家衛國。

據《嶽州府志》載:“范仲淹,蘇州人,幼孤,從其母歸朱軏(yuè),軏宰安鄉也,仲淹隨之”。所以兒時的范仲淹,隨着繼父朱文翰來到湖南安鄉生活,地址位於洞庭湖區西北部。古代的洞庭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鼎盛時期的洞庭湖有6000多平方公里,古代稱爲“雲夢”,曾號稱“八百里洞庭”。幾年的時間裏,范仲淹每天生活在“浩浩湯湯”的洞庭湖畔,洞庭湖的一景一物都在他的記憶裏打上烙印。有史記載安鄉還曾有范仲淹讀書的遺址。

範仲俺的繼父曾在安鄉縣做官,少年范仲淹隨其繼父到過岳陽一帶。那時已有澧陽書院。他曾在這裏讀過書,澧縣一中院內至今尚有“范文正公洗墨池”。安鄉和岳陽同爲湘北門戶,一東一西,隔洞庭湖相望。在澧縣、安鄉生活過幾年的范仲淹自然對洞庭湖十分熟悉,感悟頗多,所以寫起《岳陽樓記》駕輕就熟,一氣呵成。不僅有“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陽,氣象萬千”這樣的高度藝術概括,還有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細緻入微的形象描繪。如此形象而又具體的精彩文字,若無仔細觀察,親歷體驗,是無法想象、憑空編造出來的。

同時,岳陽地方誌資料記載,在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縣、臨湘市民間多次重修的《毛氏族譜》中,也記載了范仲淹在嶽州府臨湘楚裏中(在今岳陽市云溪區云溪鄉、岳陽樓區梅溪鄉境內)購有田產。范仲淹購買田產爲時在鄧州任上,而滕子京則在嶽州任上,這些都足以佐證范仲淹到過岳陽。

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在《送韓瀆殿院出守岳陽》一詩中說:“仕宦自飄然,君恩豈欲偏?才歸劍門道,忽上洞庭船。墜絮傷春目,春濤廢夜眠。岳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豈不是《岳陽樓記》中所描述的“皓月千里”的廣闊畫面嗎!

范仲淹的詩作《新定感興五首》,其四如下:“去國三千里,風波豈不賒。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江上多嘉客,清歌進白醪。靈均良可笑,終日着離騷。”就可證明範仲淹 必然經歷了洞庭風波。再一次親歷了洞庭湖。

由此可見,當年岳陽樓修建落成後,范仲淹遠在鄧州任上,確實沒有親歷岳陽。因此,當范仲淹應滕子京所邀,爲新落成的岳陽樓作記時,通過滕子京所送《洞庭秋晚圖》感觸,追憶童年的深刻往事,讓他對洞庭湖和君山的印象立馬變得鮮明,一篇充滿生命感悟的散文就此誕生,於是就有了這樣一篇前不見古者、後不見來人的《岳陽樓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