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某些“土味政策”遭吐槽,問題出在哪)

最近有那麼一類新聞,總讓人生出這樣的疑惑:有些看上去“挺美”的政策,怎麼一與現實遭遇,便招來吐槽無數?

如,某地推行清潔取暖,採取強制禁煤的方式,結果嚴重影響羣衆溫暖過冬。一些類似的“土味政策”,似乎出發點是“高大上”的,可實際效果卻是“幹部不感冒,羣衆不買賬”。還有,一些地區和部門搞所謂的“改革創新”,往往開始時自信心爆棚,待到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後,卻尷尬地發現無人喝彩,然後就悄無聲息地成了“爛尾工程”。

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要說原因,有時候是落實環節出了問題,執行層面怕擔責、怕出事,愛惜羽毛;要麼假裝幹,喊喊口號、裝裝樣子;要麼胡亂幹,野蠻粗暴一刀切,罔顧實際情況;要麼不會幹,眼高手低,用力過猛。有的問題則出在決策上,或在制定政策時調查研究不夠、脫離本地實際和羣衆需求,或朝令夕改、自相矛盾、反覆無常、神仙打架,企業和羣衆被弄得暈頭轉向、無所適從。

“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激勵人心。在新時代,大大小小的改革風起雲湧,不怕沒有事業可幹,怕的是不想幹、不敢幹、不會幹。

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提出了新要求——要緊盯不敬畏、不在乎、喊口號、裝樣子的問題,堅決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但同時,在經濟工作上,要激勵幹部擔當作爲,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

要“嚴格”、要“不折不扣”,也要“創造性”——這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方針政策的“正確姿勢”。一方面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確保各項重大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落實不能只動手,更要動腦走心,靠智慧、靠耐心解決一點兒實實在在的問題。

多一點調查研究,到基層一線摸清情況、問計於民,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多一點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加強政策執行的精準化、精細化,讓供給準確對接羣衆的需求;多一點羣衆立場,把羣衆的現實需求、切身冷暖放在心上,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要廣泛聽取羣衆意見,不能嫌麻煩、圖省事。當方向明確了,就要大膽幹、大膽試,敢於在荊棘中踏出一條路。對於真抓實幹但方法不當出現過失的幹部,善用“容錯糾錯”爲他們提供“保護盾”。

實幹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如果有志做實幹家,卻擔心本領不夠,可以跟中央表彰的百名“改革先鋒”學一學,看他們怎麼衝破束縛、突破藩籬,怎麼啃硬骨頭、涉險灘,怎麼借時代之力引領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變革。更重要的,是從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找啓示——40年有哪些寶貴經驗必須堅持,當前的矛盾該怎麼面對,未來的道路該怎麼前進……然後,解放思想,縱身投入火熱的“全面深化改革”,用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頭腦,用事不避難、敢闖敢試的四肢,交上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喬敬 本文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任編輯:喬敬_NN6607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